校史

鄭天成

(轉載自南洋商報,1947年4月1日第9版)

  麻坡華僑教育的肇始,實遠在前清光緒末年時候,由各帮僑領聘請鄉賢負責教學——可說是私墊罷。永春帮就在永春會館教學,教師前後好幾位,由記憶所及,是鄭親秀老師和顏逢梯老師。所授課目有的是四書、三字經、幼學故事瓊林,有的是我們所讀的商務印書館本,最新國文教科書,這部書全付是十冊。除了讀書之外,就是寫字,和作文。沒有算術、史、地和其他學科。因為老師就只一位,是前清的老秀才,或是廪生,或是舉人……。泉廈帮也設一間,在二馬路的華商局的樓上。前後教師中,有一位是鄧吉生,德化人,所教的書和我們在永春會館里所讀的是一樣。潮州帮的學堂,是教會的傳道師負責,我知道的是黃若時先生和廖天益牧師,所教的課本和上面所說的二間學堂所用的不相同。讀音都是方言,當然。永春帮的和泉廈帮的是大同小異,潮州帮就相差得多了。

  一直到民元,國體更新,華僑思想也就跟著更新了。僑領知道方言是民族統一的障礙,要謀團結一致,就必先從語言統一,要語言統一,就必先從教育入手。在啟智書報社(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在麻坡的機關)負責人劉靜山老同志號召下,萬眾一心,在當年的四月一日創立了中華學校於“愛”之路(惹蘭砂香),教授國語,當時因限於經濟,僅能在該路內買下一間馬來茅屋和地皮,就是現在巍然高峙的四維堂基地和球場的一部分地面。房屋是「士」字形的樓,高僅三四尺,樓下不得居人,樓前是小廳,寬可丈二,中容一桌,旁容列椅窗就三面開敞,看報應客都在這裡,小廳之後,兩廂就是高小和初小的課室,廂左有梯,下則出大門,中間僅以藍布隔開,通甬即在那裡。兩廂之後,是兩間小房,左是校長室,右是教員室,這都是在樓上。啟門下樓,由中甬而來,過此入平屋,平屋右方前部是餐室,後部是廚房,廚房旁邊是沖涼房,左方就暫當課室用,後來人數增加,級數也跟著增加,只得在平屋的左邊延長漆新屋,右半作為課室,左半隔做二間教員寢室,由路旁到校舍,種植着二十多株留姑樹,其中有二株柯柯樹,校舍右邊是操場。現在九思樓地址,當年是馬來隣居,面向五馬路。教授科目和現在的差不多,不過修身一科,現在是公民,理科一科,現在是自然罷了。董事負責常到校視學只有劉靜山老同志一人,李輝秀老同志也不時到校,不過沒有劉老同志那麼常到。其他的董事在經濟上負責,視學方面就因商務不能顧及了。民六因為建築新校舍的關係,須把舊校舍拆除,因而暫用三馬路現在黨部的對面,馬來茅屋作為臨時校舍。半年後遷入廣東會館。迨至民七年十月化南女校由中華母校分出在五馬路現在的精武體育會會舍成立,當時女校校長一時未能蒞校,暫由車德源牧師負責至翌年第一任校長周美玉女士到校任職。中華新舍圖案是陳嘉庚先生親自繪就贈出的,經過好幾年的建築,才告落成。建築費用浩大,約八萬餘元,當時僑領捐獻最出力的除義興啟智書報社和曾江水報效地皮外,是劉築侯、鄭天炳、黃蔚廷、戴金枝、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這就是所謂八位永遠名譽總理,新校舍落成後,中華學子遷入,而化南女校就遷入廣東會館,原來的校舍就用做幼稚園。後來學生人數增加,級數也增加,校舍不敷用,於是就在政府贈送的地段內建築校舍。而中華在民十八因課室寢室都不夠用租了學校附近的店舖二間作為中學課室,租了三馬路的店舖和五馬路學校附近的一間店為學生寢室。民廿七租二馬路郵政局的右隣現在美新的兩間店做中學部課室,還租了二馬路的一間店和三馬路的一間做學生寢室和教員寢室。民廿八年,由胡文虎先生捐助萬餘元合上社會上熱心教育家的捐款添購九思樓於四維堂之東,麻坡教育到了這時,已如朝氣蓬勃,蒸蒸日上,正盼着好成果,可是民卅一日冦南進,馬來亞淪陷,中華和化南就無形解散了,停歇了三年八個月長久的時間。民卅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校友們已就見義勇為在十月十五日把中華和化南併合復辦,計自聯合復辦,計自民七到民卅四前後凡廿七年,先由合而分,復由分而合了。

  董事部方面,民元以前,永春的學堂,當然是永春會館負責人負責。泉廈的是華商局負責人負責。潮州的是教會的傳道師們。民元以後,大都是國民黨的同志和社會熱心教育者,其中精神貢獻最大的莫如劉靜山先生。他不但是黨的唯一的領導者,凡社會公益事業,尤其是教育,都任勞任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切實負責地苦幹着,終於使我們受益不少,是該永遠紀念的。董事部的組織,初是總理制,後來民十九,才改為委員制,常務委員五人。民卅五復校後,不組織兩校董事部,就由校友會負責人直接交由中華公會統籌辦理。

  學生方面,在民元創立時,是由三個學堂合來的。高小人數最少只有八人,初小二十餘人。第二年增加到八十餘人,民十九四百餘人,民廿七九百六十一人(化南五百六十五人)現在二千五百四十二人(男女合校)。

  畢業學生,高小卅八班的千人,初中十四班的四百人,高中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還沒有畢業遭日冦入侵了。畢業了的學生,有的在社會上服務,有的回國升學,有的留學日、英、美、法,人數不多。

  學制方面,初創時小學是四三制,後來依教育部規定改為三三制。中學在民四的六月,高小畢業了一班,這一班因全馬還沒有中學可以升學,就在學校裡開了特別班來容納,教授中學課本。擔任教授的老師,都是留日學生,因革命被袁世凱通緝到南洋來的老同志,徐子俊(校長),盧國倫、慮正漢、周貫虹,四位老師民五的五月他們因為倒袁就都回國了。這是本校中學的先舉。到了民十三,方之棟先生長校時才正式辦起中學來,民十六初中第一屆畢業生,多回國升學,民廿第二屆畢業,至現在初中已畢業了十四班,高中在民廿九年七月設xxxx僅有高中一及高中二兩班。

  教學方面,因為歷時已久,史料又經全失只憑記憶所及,xxx校長人數僅二十餘,大略可以寫下,其未能詳知的從略。第一任饒藝農(民元四月一日到民四六月),第二任徐子俊(民四七月至民五五月),第三任缺(泉州人),第四任張勉行,第五任毛鼎言,第六任吳錦堂,第七任方之棟(民十二至民十六),第八任李適生(民十七一月至六月),第九任方之棟(民十七七月至十二月),第十任林祖培(民十八一月至三月),第十一任林子堅(民十八四月至八月),第十二任鄭天成(民十八八月至民廿),第十三任陳兆魁(民廿一年至民廿二),第十四任鄭天成(民廿三一月至六月),第十五林彬卿代理(民廿三七月至十二月),第十六任任序(民廿四),第十七任何介夫(民廿五一月至三月),第十八任林彬卿代理(民廿五四月至六月),第十九任徐天偉(民廿五七月至民廿六六月),第廿任黃芳奎(民廿六七月至民廿九),第二十一任潘國渠(民卅一月至六月),第二十二任鄭允文代理(民卅七月至八月),第二十三任呂蔭荃(民卅九月至十二月),第十四任陳人浩(民卅四十月復校後至現在)。

  教師民元僅四人,現在多到七十二位。民國初年的教師大都是革命黨要人,或來自英美,或來自日本,或因逃避袁賊之通緝,來自國內。倒袁之後,馮天柱老師是河南省省長,周貫虹老師是江西省委,許唯心老師是燕大教授,其他多因沒有通信不能詳悉。後來的教師大都是各有所長的學者,所以離校後,大都飛黃騰達。民廿九年度曾請黃猛圭先生做顧問,他是留學英美法的教育研究者,前福建教育廳長,對於本校貢獻特多。

  經濟方面,民元以前,永春的學堂是由永春會館負責,潮州的是由教會負責,泉廈的由華商局負責。僑領還為過x局——船局。先後租巴巴拉汽船航行星麻,馬麻之間,三年後買蘇丹汽船航行,最後自造一艘取名為斯理麻,可是航行不久,沉在麻坡港口。所載貨件,自動每件報効一分作為教育經費。其他的來源,就是特捐和月捐。x局停辦以後,僑領又辦華僑船務局來,買了一艘汽船——華南和峇拉打——自造了一艘華東,所載的貨件也往往例,自動報効,作為兩校經費。兩校內學生的學費,在民十二以前全皆豁免,其後因為辦中學,經費浩大,不得不收,以實挹注。中學學費每學期僅收十二元,雜費收三元宿費十二元,小學學費豁免,僅收雜費三元。高中每月六元,雜費每期收六元,高小每月三元,初小每月二元,雜費中學五元,小學二元。其他仍是靠特捐和月捐。政府方面每位學生每學年津貼十元。

  設備方面,圖書館原係簡陃得很,民十五年劉天文先生遺囑捐獻千元,這千元在當年可xx了許多書於是略具雛形,規模後來逐年增加,到現在規模雖然不大,但還可觀。科學在初中部設立後初具端倪,到了民十九又大加擴充,後來時常增加,比較以前當然更有可觀,民廿九高中設立後,生物教員又自製動物標本二千餘件,民卅一馬來亞淪陷,他學藥品及儀器多被日冦占用,動物標本損失大半,物理儀器亦多遺失損壞。民十九所購置顯微鏡亦僅存空箱。復校後才重購一架,不知那時才能恢復舊觀,再加發揚光大呢?教導處的油印機,戰前早經置備一架,相當的大,雖未被日冦收去但野心的宣傳家卻xxxx盜去了。現在置備的一架比較小的。體育器民元置備的木槍(當年至民四、五學校可舉行軍事訓練),其後置備的啞鈴和木棒,到現在已不可復見。銅樂隊在民十八年以後設置,其後樂器時常增加,風琴易壞,所知的早己更易多架,鋼琴也換了幾架。復校後九思樓除課室外,設有音樂室和圖書室的設備,這是要在歌唱時,使音浪不至影響其他課的上課,在寫生時光線顥得配和。這是中華三十五年略的歷史。當然遺漏很多,錯誤也難免,不過所知的略寫一寫罷了。希望知道的人能貢獻事實和材料,使學校負責人,得以增修和更正,使內容更加充實,那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