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一)
1912~1962
陳潤昌
(原載於《中化半世紀》,1962)
麻坡華教之肇始
麻坡為南北馬交通孔道,地瀕麻河,襟江傍海,西望五嶼,東對金山,蒼椰翠橡,朝雲夕霞,景色宜人,誠為人文薈萃之區。然七十年前尚為草萊未闢之荻港渚村,宛若無懷之世。迨土著民智漸開,華族移殖日眾,田園之開拓日以廣,市廛之發展日以新;由於華族不斷移植,子女不斷孳生,薰陶教化之問題,早為諸先賢所縈懷。時當清季,風氣閉塞,所謂教化,不外二三塾師設館授徒,哼其「子曰」「詩云」,授其三字經、昔時賢文之類啟蒙讀本而已。其實來蔴華族以潮人最多,閩籍次之,客、粵、瓊幫又次之,已故僅有潮閩語私塾之設。潮人私塾設於二馬路熟食巴剎對面,即今新明印物館原址,塾師為黃若時老師及廖天益牧師;泉下幫私塾設保安殿對面,及前張開川住宅原址,塾師為鄧吉生老師,隔鄰相毗,書聲琅琅;除此之外,永春幫人士亦只在永春會館延施設塾,教授其子女。前後塾師,據前輩記憶所及有鄭親秀,顏逢梯兩位老師:此為麻坡華教之濫觴。
中華學校之創立
迨民國肇造,萬象更新。由於時代之需求,潮流之影響,在華人最高社團──胡椒甘蜜公局,及各幫領袖熱烈籌畫之下,組織董事不,合併個私塾,購沙相接馬來人高腳亞答屋一座為校舍(及中華第一小學原址),聘饒藝農為校長。學制採七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高小班學生八人:初小班學生二十餘人。課本改用新教科書,以華語教授,於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開學。饒校長受新思潮洗禮,加以當時學堂都受東洋軍國思想影響,因此師生制服採用軍服軍帽,體操器具亦採用木槍,提倡尚武精神。
第一屆高小畢業暨特別班之設立
一九一三年,學生增至七十餘人,教師共有四位。一九一五年六月高小第一屆畢業。畢業生為鄭天成(已故)李振勤(已故)李振濟等四人。是時全馬未有中學,無法升學,乃開特別班,授以中學課本,開本校中學之先聲。翌年,高小第二屆畢業,畢業生為張開川(已故)鄭明月(已故)劉貝錦(已故)吳金聲等。首任校長於一九一五年六月去職,聘徐子俊繼任。一九一六年五月徐校長去職,繼任者為葛寄南。一九一七年學童增加,校設簡陋,不足應用;為擴充及翻建校舍,乃拆除舊屋,租三馬路民房(今鳳山旅店原址)為臨時上課之所。半年後教室仍感不敷使用,適逢廣東會館新廈落成,慨允借用,於是校舍問題,暫得解決。
化南女校誕生
一九一八年女生漸多,為管理方便,及多量容納學生起見,遂於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就三馬路民房分辦女校,命名「化南女校」,專收女生(兼收幼年男生),並租五馬路民房為校舍(及前精武體育會,今之啟智會堂),校務暫由車德源牧師負責。一年,首任校長周美玉到校視事。
建築中華校設
一九二○年,兩校學生與日俱增。董事部已奠定百年樹人之大計,當以建校為先,於是齊心協力在砂香街舊址重建校舍。時由星洲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圖樣,即今之四維堂,建築費八萬餘元。其中義興公司獻贈遺產六千元,啟智書報社及曾江水先生各贈校地一段。本校名譽總理劉文(石化)慨捐五千元,鄭文炳、黃蔚庭、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等各捐四千元,其他僑領亦踴躍捐輸。至於不辭奔走籌措之勞者,有劉靜山、陳振打、盧尚武、張中華等,尤以劉靜山氏最具熱腸,自創校以來,貢獻殊多,公爾忘私,鞠躬盡瘁,其興學之功,當與中化永垂不朽。
一九二三年,中化新校舍落成,中為大禮堂,四周有二層樓教室二十間,輪奐壯麗,當時被稱為星馬學校傑構之一。中華學校即於是年遷回砂香街新校舍,廣東會館轉借於化南女校。
中華開辦初中
葛寄南於一九一八年底去職,第四任校長毛鼎言(一九一九──一九二○),第五任校長張勉行(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年),第六任校長吳錦堂(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七月,方之棟校長任內,中華正式開辦初中,並開始收費(每學期學費十二元,雜費三元,宿費十二元)。惟小學部每學期僅收雜費三元,仍本普及教育之初衷。時本校為南馬唯一華文中學,北自南暹,南至印尼邦加島,負笈來此就學者,絡繹不絕。
首屆初衷畢業典禮於一九二七年七月三日舉行,恭請駐星領事蒞臨頒發文憑,以示隆重。畢業生凡十名,即劉桑楚、陳欽生、李贊育、侯薦慶、鍾能萬、鄭天發、蔡茂森、許統嶧、鄭錦漢、林金源、其中陳、李、侯、鍾四位均來自邦加島。
擴充圖書館
一九二六年,蒙劉天文先生遺囑獻金千元供圖書館充實設備,響應者不乏其人。本校之圖書館由是始略具雛形。
化南開辦初中,興建化南校設
一九二二年,化南女校首屆高小畢業,畢業生為李才樑、何蓮喜、林美金、葉秋蟬、李雪、鄧大妹、鄧美妹、張志超等。首任校長周美玉去職後,繼任者為洪斌(一九二三──一九二七),一九二三年開辦簡易師範班一班以栽培師資。至一九二九年下半年朱亞照校長任內乃成立初中部,時中華學生四百餘人,化南二百八十人。當地政府贈峇吉里路廣東會館東側空地一畝餘為化南校址,一九三○年興工建二層樓校設一座,教室凡十間,翌年五月十六日落成。嗣以商情不景,學校經費困難,禮堂及辦公室無法續建。一九三九年胡文虎先生蒞蔴,樂捐一萬三千餘元,指定為化南女校擴建費。
董事部改制
本校自創辦以來,賴坡眾熱烈愛護,精誠團結,董事部組織健全,故能逐年發展;學生由數十人增至數百人,學制由小學進為中小學,校舍由簡陋亞答屋改為巍峨黌舍。校內設備亦日漸充實,而小學部仍能保持免費教育,於彼時星馬公立華校中實不多見,故有教育模範區之稱。
歷屆董事部素由坡眾投票選出,初為總理制:設正副總理各一位,財政、文書、各一位,餘概稱董事。前後被選為正副總理者:有張順蘭、陳振打、戴金枝、林英照、鄭文炳等。財政則為劉貝秀、潘斯到、林然英等。至一九三二年,為擴大組織,改為委員制,設常務五人,每月輪值主持部務。前後被選為常務者為:張開川、黃秀山、鄭文炳、黃吉甫、黃振元、顏迴華、羅美東、鄭友專、李天賜、林彬卿、林照英、林春濃等,財政為陳和尚。
化南初中第一屆畢業
化南女校自建後,女生求學風氣日新。朱校長於一九二九年底去職,第四任校長為李佩光(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十月),第五任代理校長李寶星(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第六任校長為文曼魂。一九三二年六月,文校長任內初中第一屆畢業,畢業生為吳金葉、吳志義、陳佩倫、李素懿、陳金英,張志超、林遠非、趙志輝、黃秋嬌、謝舜明、周璧華、沈才英、何梗、張巧新、蕭亞婉等人十五人。第七任校長魯永貞(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第八任校長文曼魂再度來校服務(一九三五年),第九任校長代理朱宗慈(一九三六年上半年),第十任李超群(一九三六年下半年至一九三八年),第十一任文曼魂(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一九一四年文校長去職,上半年由王志學代理,下半年實任校長直至馬來亞淪陷止。
中華增建教室開辦高中
中華校長方之棟任職四年,人才濟濟,為鼎盛時期,方校長於一九二七年十月去職,第八任校長為其孫婿李適生,李原為金陵大學教授,精通英語,當印度詩聖泰戈爾遊蔴時,曾任翻譯,大使英人刮目,譽為難得之語言專家,李適生僅任職半年,離職後校董部特再請方之棟回校主持校務至年底止,繼之者為第十任校長林祖培(一九二九年一月至三月),第十一任校長林子堅(一九二九年四月至八月),第十二任校長鄭天成(一九二九年九月至一九三一年)。第十三任校長陳兆魁(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第十四任校長鄭天成(一九三四年上半年),第十五任校長何介夫(一九三四年七月至九月),第十六任校長由董事林彬卿代理(一九三四年十月至十二月),第十七任校長任序(一九三五年),第十八任校長徐天偉(一九三六年),(董事張開川於早年因校中人事更動,曾代理校長一個短時期,為年月不詳,特附記於此)。第十九任校長黃芳奎(一九三七年一月──一九四○年)第廿任校長潘國渠(一九四一年上半年),第廿一年校長由鄭允文代理(一九四一年七月至八月),第廿二年校長呂蔭荃(一九四一年九月直至馬來西亞淪陷止)。一九四○年,董事部為促進兩校服務,及董事之聯繫,更敦聘黃孟奎為顧問,黃氏雖僅任職三月,貢獻殊多。
一九三九年,兩校學生已增至一千五百廿六名,教師六十五位,華民政務司高臨威氏為當時華校之督學,對學校校舍及各種設備,極其注意,在其嚴督之下,董事鄭友專受命多方籌劃,僉以中華添建教室已刻不容緩,乃先移胡文虎先生捐款,連同本坡各界人士所捐數萬元,於砂香街中華原址四維堂之東,增建鋼骨水泥樓屋一座,凡教室十六間,即今之九思樓是也。校舍既成,乃續擴充圖書館,科學館,辦公室,設備齊全,觀感為之一新。外埠學生前來升學者日增,而初中畢業生至是愈眾,為便利學生升學及提高華文教育水準計,遂於一九四○年,黃芳奎校長任內增辦高中,男女兼收。
馬來西亞淪陷兩校停閉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馬來亞淪陷。本校董事部及校內文獻,蕩然文存。校具多被民間移用。四維堂及化南校舍被日軍岡一三五六部隊佔為倉庫,科學圖書,化學藥品,物理儀器,多被劫走。時偽華僑協會為迎合當日環境,請辦私立學校,於中華九思樓開班,授以日文及華文,惟就學者寥寥無幾。一九四五年春,村區治安不靖,於是兩校校舍,充作華籍難民收容所。經此浩劫,兩校物質損失事小,貽誤青年教育事大,誰之咎歟?
復校──中華化南兩校合併
一九四五年八月馬來亞光復,由於淪陷數年,兩校校舍,瘡痍滿目,校具損毀過半,百廢待興,校友多人起而組織復校委員會,分工合作,遣返難民,追回校具,清理校舍,克服萬難,將兩校合併改稱中化華南兩校,舉陳人浩為校長,而於是年十月十五日開學上課。回校男生七百卅二人,女生一百九十七人,暫設廿一班;男教師十六位、女教師十一位。時因甫告和平、經費籌措不易,教職員一律只送車馬費而已。
恢復中學部
一九四六年,校友以兩校所需經常費浩大,無法長久支持,乃決議移交坡眾,得中華公會接辦。同年三月,借教室予啟智書報社,辦理啟智夜學,收容失學青年。五月廿七日柔佛州教育局頒發復校費,是為本校接受政府津貼之始。時以高小畢業生負笈外埠升學,諸多不便,復辦中學部,並易校名為「中化中小學」。
組織董事會
兩校自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四年中由中華公會負責辦理,日常事務由該會常務主持。常務為黃則健、張南生、盧尚武、沈連城、林照英、陳時試、劉國七、林雅碩、黃文華等,其中尤以沈連城先生領導最力。一九四九年遵教育局諭,成立中化中小學董事會,以專職責。一九五○年第一屆董事會之董事長為陳時試,林振水、楊祈敬、林雅碩、林照英副之。
時全校學生增至二千七百餘名(中學部105人),教職員八十四位,獲教育局甲種津貼。因教室不敷應用,乃於一九四八年開辦下午班,並購四維堂對面店屋二間,民房一座(今客屬公會),以容納之。董事會以生數激增,增建校舍為當務之急,乃另組建校委員會以專主其事。
本校歷年均採春秋二季始業制,一九四九年改為春季始業。
興建中學校舍
一九五○年建校委員會積極籌款,華人樹膠商會經手捐款,前後達數十萬元,本坡南益樹膠公司數萬元,建校委員會主席林振水兩萬元,各商號,各界人士,莫不踴躍捐輸,師生亦熱烈獻金,連三年前書畫展覽所募數萬元,共籌得百萬元鉅款,乃購仲尼路地皮一段,面積約十五英畝,興建二層樓鋼骨水泥巨廈一座。計教室卅二間,特大型者四,標準型者廿八,雨蓋操場連其後,他若辦公廳、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音樂、史地、體育、圖書館、販賣部,應有盡有。大樓之後,置新式廁所兩座,儲藏室一間。南區建教員宿舍二連開十間,食堂一座。西北區則為運動場。工程開始之日,蒙柔佛州冬姑馬哥打伊士邁爵士(即今蘇丹)親臨主持奠基典禮,其隆重可見。
柔佛州教育局託辦高師班
一九五一年,中小學奉教育部令開始實行三學期制。一九五二年,柔佛教育局委託本校開辦高師班,授以高級師範課程凡二年。至一九五七年止,計由本校畢業者共五屆,畢業生不下壹佰伍拾人。
一九五三年中學部新校舍落成,九月中學班級遷入上課(學生共467人)。同年七月小學部接受政府之新薪津制。
中小學分別辦理
一九五五年因中小與校舍遠隔,行政,訓導,又各不同,董事會遂決定分別辦理。中學部校長由董事劉在川代理,陳人浩校長專職負責小學部,化南校址改為小學分校,聘林承瑞主持之。時因學生人數激增,乃在分校東隅,加建教室十間,以容納之。同年中學部劉校長任內,以運動場為學校教育園地,坡眾建校獻捐餘喘未息,為節流計,乃領導師生課餘輪值勞作,清理倒樹枯枝填平窪濕之地,設暗溝,足球場於是建立。教員宿舍前佈置校園,雨蓋操場左右側,師生捐獻建築洋灰羽球場二所。從此體育科增進設備,師生課餘亦有休息場所。
是年本校開始教授國語(巫文)
中學分一二小
一九五六年,劉在川、陳人浩、林承瑞去職。中學部聘王秀南校長繼任,小學劃分為第一小學(中華原址)及第二小學(化南原址):聘王昌益長一小,黃河長二小,同年中學雨蓋操場改建為雙層:樓上為圖書館,樓下為辦公廳。
建立第三小學
一九五七年,小二校學生達四千餘人,二小雖增建教室,仍不敷容納。教育局允津貼部分建築費一萬七千元,於是董事會暨建校委員會遂於阿督拉曼路購地皮七畝(一九六○年有購地四畝餘)興建第三小學。
小學接受全部津貼
一九五八年,小學接受政府全部津貼,學生每名每月僅繳學費二元五角。並遵照教育局建議,將小學化分為五校,以利管教,王昌益,黃河仍為一二小上午班校長,聘陳潤昌為三小校長,劉正編為一小下午班校長,李奎通為二小下午班校長。第一學期,三小因校舍建築尚未竣工,暫假中學部教室上課,至第二學期始正是遷入。
董事會自一九四九年復組後,中化中小學各校均由其統籌統辦。自第一屆至本屆,先後曾膺選為董事長者:為龔鑄山、林振水、陳時試、余金鑑,副之者為陳時試、楊祈敬、林振水、劉國七、蔡敬三、余金鑑,龔鑄山、黃少麟、康生財、蔡松林、鄭蜊等。
一九五九年小學暨接受全部津貼,遵教育局諭,另組小學董事會。由官委三人、贊助人、信託人、家長、校友、各選三人組成之。五校董事會主席為余金鑑。
中學籌建體育館,小學實施免費教育
一九五七年底,中學王秀南校長去職。徐其禮(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林鴻圖(一九六○年──一九六一年)先後繼任。林校長任內,董事會暨建校委員會,以中學有如此規模,實有建一體育館之需要。乃發起醵金建館運動,響應熱烈,已籌得數萬元。估計該館建築費需十萬元之譜,籌足之後,當可興建。一九五九年,二小加建禮堂一座(今同樂堂),越二年,增建教室六間。
一九六一年,學林鴻圖校長去職,翌年聘鄭泰陽繼任,以迄於今。
一九六二年,政府實施小學免費教育,從此小學免收學費。
五十年之回顧
本校自創辦迄今已歷半世紀,高小畢業者五十四屆、初中畢業者三十一屆、高中畢業者七屆、高師畢業者五屆。校友遍國內外,其中不乏知名人士:或碩士學位者多人,大學專科畢業、及留學海外者更不計其數。至於從政、經商、服務、教育以及從事其他各業,有成就且對家社會有貢獻者,更不勝枚舉。
溯本校草創時,校舍不過一簡陋亞答屋,今則有輪奐建築物十七座:學生由二十餘人增至五六千人。學制由小學而初中,由初中而高中、高師。期間飽歷滄桑,幾經艱阻、終能度過難關、不斷進展;飲水思源,不得不欽佩先賢之卓識與決心;而其後之進展,非歷屆其董事之任勞任怨,慘澹經營,與夫社會人士萬眾一心,傾力支持,始終不懈,曷克臻此?其尤難能可貴者,即自剙辦以迄淪陷停閉,小學全部免費,中學收費亦低:和平後雖收費,並受政府津貼。然開支浩繁,仍需董事會籌措鉅額經費,始克平衡收支。而維持經費最力機關,初為華商局,由該局向各商號按出入口之多寡徵收捐款,華商之後,為樹膠公會,戰前戰後,由該會贊助經費,何止數百萬元。
今年欣逢本校五十周年大慶,出版金禧特刊,爰蒐集資料編述略史如上,俾知前人締造之艱難,感吾輩責任之重大,當如何勉力將事,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庶幾不負期望,而愧對後人,則我中化故方興未艾,前途未可限量,謹馨香禱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