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二)
1912~1972
李雲溪
(原載於《中化六十年》,1972)
一、中華學校化南女校時期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二年
本校創立於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初名為中華學校,為潮閩各幫私塾合併而成者,校舍在砂香街今之中化第一小學原址,是一間簡陋之馬來浮腳亞答屋。初期只辦七年制之免費小學,採新課本,以華語教學。時學生僅二十餘名,首任校長為饒藝農。
至一九一三年,學生增至七十餘人,教師有四位。一九一五年六月,乃有首屆高小畢業生四人。是年,因星馬無中學而開辦特別班,授以中學課程,為本校中學之濫觴。
一九一七年因學生大增,校舍簡陋且不敷應用,於是拆除舊屋,翻建新校舍,而租用三馬路民房(即今鳳山旅店原址)為臨時校舍,後又借用廣東會館新廈,以應學生驟增之需。
一九一八年十月廿四日,由於女生增多,就三馬路民房分辦女校,化南女校由是產生。初時校務暫由車德源牧師主持,翌年聘周美玉為化南首任校長。在化南女校成立之同時,並增租用五馬路民房(即前精武體育會,今之啟智會堂)為校舍。
鑒於中華化南兩校學生與日俱增,為百年樹人之計,董事部遂於一九二○年興建四維堂校舍,得陳嘉庚,義興公司,啟智書報社,曾江水及本校各名譽總理等之協助與奔勞,四維堂新校舍乃於一九二三年落成。諸名譽總理中,尤以劉靜山氏最具熱腸,自創校以來,貢獻殊多,公爾忘私,鞠躬盡瘁,其興學之功,可與中化同垂不朽。四維堂落成後,中華學校始擁有自己之新校舍,而廣東會館則轉借予化南女校。
一九二四年七月,在方之棟校長任上,中華學校正式開辦初中,並開始收費。惟小學僅收學雜費每學期三元。時本校為南馬唯一之華文中學,故負笈於此者眾。至一九二七年七月,乃有首屆初中畢業生十名。
化南女校首屆高小畢業生畢業於一九二二年。一九二三年開辦簡易師範班一班,時校長為洪斌。一九二九年下半年創辦初中部,時校長為朱亞照。是年中華學生增至四百餘人,化南二百八十人。化南獲當地政府贈送峇吉里路廣東會館東側空地畝餘為校址,於一九三○年興建擁有十間課室之樓屋校舍一座,翌年竣工,於五月十六日落成,惟無禮堂及辦公室之設。一九三九年,胡文虎先生樂捐一萬三千餘元,指定為化南女校之擴建費。一九三二年,化南始有首屆初中畢業生十五人。
本校自創辦以來,所以能不斷發展,學生由數十人增至數百人,由小學進而為中小學,由簡陋之亞答屋校舍而改建為巍峨黌宇,實該歸功於坡眾之熱烈愛護,董事部組織之健全。歷屆董事部向由坡眾投票選出,初為總理制:設有正、副總理、財政、文書各一位,餘為董事。至一九三二年,擴大組織,改為委員制,設常務五人,每月輪值主持會務。其中張開川,林彬卿等二位董事在中華學校人事更動,青黃不接之際,曾先後代理校務數月。
一九三九年,中華化南兩校學生已增至一千五百餘人,教師六十五位。校方深感課室及設備之不足,而有添建擴充之必要,爰移用胡文虎先生之捐款,連同本坡各界人士所捐數萬元,於砂香街中華校舍四維堂之東側,增建擁有課室十六間之鋼骨水泥樓屋一座,命名為九思樓。並擴充圖書館、科學館、辦公室等,設備漸全,外埠學生前來負笈者亦日增,初中畢業生愈眾,為方便學生升學及提高教育水準之計,遂於一九四○年中增辦高中,兼收男女生,時校長為黃芳奎。在九思樓尚未建築之前,因課室缺乏,中華曾租用二馬路尾今電信局右鄰之民房數間作為中學部課室,至九思樓落成,始遷回上課。
一九四二年,馬來亞淪陷,校舍為日軍所佔,兩校停閉。
二、中化中小學時期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一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馬來亞光復,校友群起組織復校委員會籌劃復校,終將男女兩校合併,改稱為中華化南學校,聘陳人浩為校長,於是年十月十五日開學,時學生有九百餘人,教師廿七位。
一九四六年,學校移交坡眾,獲中華公會接辦。是年三月,借課室予啟智書報社開辦啟智夜學。五月,得柔佛州教育局頒發復校費,是為本校接受政府津貼之始。年中,復辦初中,以便小學畢業生升學,並易校名為中化中小學。時中學有三班,每年段各一班,共九十餘名。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復辦高中,後因就讀者少,一班僅有六名學生,故上課一學期(半年)即告停辦。
本校自一九四六年由中華公會接辦後,至一九四九年遵教育局諭,成立中化中小學董事會,專職負責發展本校。一九五○年董事會成立,首任董事長為陳時試。
一九四八年,全校學生增至二千七百餘名,教職員有八十四位,且獲教育局甲等津貼,因課室不敷應用,乃開辦下午班,並於一九四七年及一九四九年先後增購四維堂對面店屋兩間(即今芳美茶室及其鄰舍原址)及民房一座(即今客屬公會原址)作為課室及員生宿舍。是年董事會另組建校委員會專司增建校舍事宜,以應學生激增之需。委員會正主席為林振水。
本校採春秋二季始業制,至一九四九年改施春季始業制。是年增建洋灰藍球場,第二年又增置播音室。
一九五○年建校委員會積極籌款,由華人樹膠商會經手之捐款,前後達數十萬元,本坡南益樹膠公司捐四萬元,建校委員會主席林振水捐二萬元,各界人士群起響應,踴躍捐輸,本校師生亦熱烈獻金,連同一九四七年書畫展覽所得數萬元,共百萬元。乃於仲尼路購置面積十五英畝之地皮一塊,於一九五二年興建新式之鋼骨水泥二層樓校舍一座(即今本校),內有卅二間課室,並有雨蓋操場、音樂室、食堂及教員宿舍等建築。動工之日,蒙柔佛州東姑馬哥打依士邁爵士(即今柔蘇丹)親臨主持奠基禮。在董事會諸公及校長陳人浩等奔走與策劃之下,新校舍終於一九五三年八月竣工。承辦人康生財事後亦報效二萬餘元。時董事長為龔鑄山。是年九月,中學部遷入新校舍上課,學生僅有十班,共數百人。
本校自創辦以迄淪陷停閉,小學全部免費,中學收費亦低;和平後雖收費,並受政府津貼,然開支浩繁,仍需董事會措籌鉅款經費,始能平衡收支。而維持經費最力之團體,初為華商局,由該局向各商號按出入口之多寡徵收捐款。華商局之後,為華人樹膠商會,戰前戰後,由該會贊助之經費,何止數百萬元。此次新校舍之能順利完竣,亦得力於膠商之籌款。
一九五一年本校開始實行三學期制。是年,第廿屆初中畢業生出版畢業紀念刊一冊。此為復校後之首冊學生刊物。
一九五二年,柔佛州教育局委託本校開辦師範班,至一九五七年止,前後共有五屆畢業生,計一百六十名。首屆畢業生於一九五四年初離校,出而為教界服務。自此麻縣華文小學師資之短缺現象得以緩和。
一九五三年七月,小學部接受政府之新薪津。同年初中第廿二屆畢業生甲乙兩班各出版畢業紀念刊一冊。
本校自復辦初中以來,短短數年,學生人數倍增,其在各方面之表現頗佳。諸如參加歷屆之柔佛州華校聯合運動會,不論中小學,皆有良好之收穫;中學校際球類比賽,亦有優越之表現;在中學會考方面,其及格之巴仙率頗高,由是聲譽鵲起;且設備日趨完善,又有宿舍之設,故各地前來就讀者眾。在學藝方面,除各班有壁報之外,並於一九五二年中出版“嫩芽”雜誌,此純屬學生所主持出版之刊物,深受各校學生之歡迎,初為油印本,後為鉛印本,前後三年間共出版九期(油印二期,鉛印七期)。先後擔任主編者為李雲溪、鄭少煜及藍耀璧等同學;顧問則為張荃及林清泉兩位老師。
一九五四年,鑒於初中畢業生與日俱增,深感彼等負笈外埠之不便,仍再復辦高中。首屆高中生畢業於一九五六年,計有三十七人。
一九五五年,陳人浩校長辭職,中學部由劉在川代理校長,小學部方面因已接受政府全部津貼,陳校長之辭職不獲教育局之同意,仍為小學部校長。由是中小學分開辦理。而化南校址改為小學分校,聘林承瑞主持,並於分校增建課室十間以容納激增之學生。是年十月,劉在川正式為本校中學校長。在其任內,領導師生課餘輪值勞作,築成校舍前之足球場及宿舍前花園,並由師生捐獻建築洋灰羽球場二座。
一九五六年,小學部校長陳人浩及林承瑞離職,小學劃分為第一小學及第二小學,由王昌益、黃河分長二校。是年二月,中學部改聘王秀南長校。同年,中學雨蓋操場改建為雙層,其上為圖書館,其下為辦公室。旋亦增置播音設備。
一九五七年,小學二校學生達四千餘人,校舍不敷應用,爰於阿都拉曼路購地七英畝增建第三小學;校舍建築期間,其學生暫假中學部課室上課。一九五八年,小學接受政府津貼,改稱為標準型小學,並遵照教育局之建議,將小學劃分為五校,以利管教。一九五九年,董事會另組小學董事會,專司小學之發展事宜。至此,中小學行政完全分開。
一九五八年,本校延聘徐其禮為校長,在其任上,校園內之紅泥路,皆改建為柏油路;各課室亦皆添置百葉窗。
一九六○年,改聘林鴻圖為代理校長,半年後成為正式。時學生有四十二班,共一千八百餘人,為歷年生數之冠。是年,適逢南洋大學首屆畢業生離校,各華文中學驟添無數生力軍,中學師資自此不虞缺乏。本校增聘之教師亦多為南大畢業生,一時呈現蓬勃朝氣。同年,三座沙地籃球場改建為洋灰籃球場。鑒於本校有此規模,然尚缺一學生集會之場所,若逢天雨,更形尷尬,林校長乃獻議興建體育館,獲董事會及建校委員會通過接納,爰發起籌款建館運動,響應者眾,一時籌得數萬元;當時並請校友建築工程師鄭天庭負責繪圖及設計事宜。後因學校改制問題未決,建館事乃暫告停頓。
一九六一年,政府根據達立教育政策檢討委員會報告書,吁各華文中學改制為國民型中學。為此,董事會曾廣發傳單,徵求坡眾,贊助人,學生家長之意見,並於是年七月二日召開贊助人及學生家長大會商討之,與會者至為踴躍,結果絕大多數主張本校應維持原狀,保持獨立而不接受改制;並議決以廣徵月捐,教師減薪等開源節流之辦法應付今後之經濟難題。
三、中化獨立中學時期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二年
一九六二年,小學部由標準型小學改稱為國民型小學。本校未接受改制而成為獨立中學。是年,改聘鄭泰陽為校長,學生減為廿九班,計一千三百五十餘人,教職員有四十四人。時董事長為余金鑑。
成為獨中之後,即失去原有之政府部分津貼,一切經費得由董事會及社會人士捐助維持。為長遠計,董事會於是年五月核准依照一九四○至四六年公司法非盈利社團條例所擬之“中化學校董事會註冊章程”,並交由梁會計公司向政府申請註冊為非盈利有限公司。
是年,為本校創立五十周年紀念,除在校慶日舉行盛大慶祝儀式即運動會與遊藝晚會外,並出版金禧紀念刊《中化半世紀》,藉資紀念,主編為陳振亞。
一九六五年十月,董事會決依照中化學校董事會章程(非盈利有限公司)改選來屆董事四十名。同年,應屆高初中畢業生出版紀念刊一冊。
一九六六年,董事會決定興建大禮堂體育館,遂於二月產生十五人小組負責籌劃事宜,並請校友工程師林家泉為顧問;且決定於校慶日舉行建校週,籌募建築基金。此舉深獲各界熱烈響應,慷慨捐輸,本校師生也不落人後,踴躍獻金。李氏基金亦慨允以一對三之方式贊助建館,即捐助捐款總數的三分之一。在各界熱烈支持之下,旋即籌得十餘萬元。本校堂皇之大禮堂體育館終於一九六七年竣工,並於是年十月四日舉行落成典禮,蒙柔佛州拉惹慕達代表柔佛蘇丹殿下親臨主持開幕;是日亦舉行學生學業成績展覽會,恭請副教育部長李孝友先生剪綵開幕。館呈菱形,內有籃球場及舞台等設備,可容一千八百人。為紀念故拿督李光前博士對本校之熱愛,該館被命名為“光前堂”。
一九六七年七月一日,本校董事會獲准註冊成為非盈利有限公司,是年當任董事當然為非盈利有限公司之董事,而學校所有資產(包括第一、第三小學校址)皆更改為非盈利有限公司資產。
一九六八年,董事會改組,顏清龍當選為董事長,是年改聘翟文智為校長。時學生更減為九百名。為廣宣傳,使各界人士更能了解本校,支持本校,是年特出版《中化校聞》,惟絀於經費,僅出版五期,即告停刊。
同年十一月,建校委員會結束工作,其流動資產移交董事會接管。
一九六九年,學生人數僅有八百五十餘人,乃成為獨中後生數最少之一年。是年本校成立助學金委員會,獲李氏基金贊助,有十一名學生領得助學金。同年高、初中應屆畢業生出版畢業刊一冊。
同年十一月,董事會為促進校務行政教育應興應革事宜,及策劃進行籌募中化經費,特成立校務小組及經濟小組;另組織諮詢委員會,以集中各方熱心教育事業之人士,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發揚大我中化華教而努力。此諮詢委員會於一九七○年正月四日舉行成立大會。四月,聘請鄭良錫律師為董事會義務法律顧問。
一九七○年,聘羅微光為代理校長,至七月成為正式校長。董事會則由劉金鐘擔任董事長。是年,學生增加,有九百九十名,計二十班,教員有三十二位。
羅校長甫上任,即宣布辦選採取“入學寬,出學嚴”之原則。旋即全面推動學生文娛及學會活動,以加強學生之組織,工作及創作,表演與發表意見等能力,藉補課室所學之不足,豐富其學識,進而提高教育水準。高中部分為數理科及文商科班,充實課程內容,並提高各科之教學程度,使其能與大學課程銜接。
同年,發動師生愛校獻金運動,獲萬餘元,並添購電影放映機、幻燈機、鋼琴、錄音機等視聽教具,以充實教學設備。
是年七月,舉辦首屆校友回校日,獲各地校友熱烈響應,紛紛回校聚首,並獻捐萬餘元,作為“校友基金”以備購置不動產,生息資助母校。此款暫存董事部。同年應屆高初中畢業班出版紀念刊一冊。
在本校成為獨中之初,一般僉認獨中收費昂貴,且資格不獲政府承認,因而對獨中缺乏信心,以為獨中沒有前途而裹足不前,導致學生逐年遞減。然而,經過十年的奮鬥與改革,獨中的成就,已改變一般人之觀念。獨中注重華英巫三種語文之教學,其課程理論與實際兼顧;而畢業生,不論升學或就業,均無困難。一般人深覺就讀獨中大有前途,信心驟增。且由於教育措施之轉變,年來,各獨中學生均告普遍增加。一九七一年,本校生數增至一千一百餘名,計二十二班,教員為四十名。是年初一,初二年級加授工藝科。
同年八月卅一日,本校應邀參加國慶日各民族中學第一屆科學展覽會,表現優越,獲各界好評。年杪,舉辦第二屆校友回校日,並請校友周金麟博士回校作專題演講。情況熱烈。
今年(一九七二年),學生再增,生數達一千三百餘人,共廿七班,教員四十三位。初一初二年級開始授新數學。
今年為本校創校六十周年紀念,於校慶日特舉行盛大之校慶運動會以資慶祝,是日蒙州務大臣拿督哈芝奧士曼躬臨頒獎,柔佛州教育局長英仄阿末敏哈芝沙禮駕臨主持開幕。並於十一月舉行學業成績展覽會,遊藝晚會與音樂晚會。全校師生亦發動愛校獻金以祝,共得萬餘元。
二月,本校校友會獲批准註冊,爰於十一月間舉辦第三屆校友回校日即舉行成立大會。各理事並捐獻六千餘元建築校門牌坊為母校六十大壽祝嘏。
是年本校學生十四名投考南大,有十一人獲錄取,考入台灣各大學者有二十餘人,較近十年來有顯著之進步。
八月,本校旗隊與軍樂隊受邀參與國慶大遊行,得學生組與團體組雙料冠軍,為本校爭光不少。而學生參加冷實打美祿奧林匹克遊戲比賽,亦得學校組優勝獎,獲贈四千元之體育用具獎金。
董事會鑑於學生逐年增加,且為適應現實社會之需求,決定於校舍之後面,增建現代化之視聽教育館與工藝家政等課室四間,同時於八月成立七人籌建小組,負責籌建工作,其委員為王志榮(召集人),王金錠,吳芳俊,鄭天惠,林騰雲,李文祥及劉慶禮。
本校為一公立學校,經濟原本不裕,自成為獨中後,經費益感短絀,學生逐年減少,大有每況愈下之慨。幸得社會各界人士之愛護,鼎力扶持,董教學各方面之合作,經十年之堅持苦撐,終扭回頹勢。坡眾各界人士除認捐等外,尚多方協助,不論喜慶或喪事,皆熱烈購買中化禮券,商家、團體、或為本校義賣義演,一時蔚為風氣。今年,董事劉國七先生逝世,除親友購禮券外,其家屬並在本校設立劉國七助學金數十名額,沾溉學子。私人在本校設助學金者,此為第一次。各界人士愛護本校之熱誠,由此可見一斑。
本校自一九一二年創立,迄今已達六十年,實已為國家社會培育不少人才。畢業離校者,計高小畢業者已逾六十屆,初中畢業者有四十一屆,高中畢業者有十七屆,高中師範畢業者有五屆。校友遍及國內外,各階層,各行業。其中再求深造而大學專科畢業,及留學海外者不計其數,而獲博士,碩士銜者亦頗多。彼等服務各界,對國家社會所作之貢獻,實難盡書。
綜觀本校六十年來之發展,實不簡單,其間堪稱飽經憂患,歷盡滄桑,艱阻重重,幸賴先賢後彥,歷屆董事之慘淡經營,任勞任怨,教師之辛勤工作,以及社會熱心人士之盡力扶持,始能由一簡陋之亞答屋校舍發展成為今日之規模。
瞻望獨中之將來,並非坦途,經費之籌措,學生之來源,仍為獨中所面對之難題;局勢之演變,是否對獨中有利,殊難預料。倘使董教學三方面能合作無間,且社會人士又能始終不懈的全力支持,本校當可不斷發展,繼續為國家社會作育英才。今年欣逢本校六十周年大慶,特出版鑽禧紀念刊,俾了解前賢創業之維艱,而能繼往開來,再接再厲,發揚我中化精神,以完成百年樹人大計,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