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矗立蔴河旁四八週年的

中化中小學六校締創史話

 

唐雪(李冰人)

(原載於星洲日報)

 

  蔴坡為南北馬孔道,地瀕蔴河,襟江傍海,左望五嶼,右對金山,蒼椰綠榔,碧槐翠橡,朝雲夕霞,晨潮晚汐,景色宜人,誠為人文薈萃之區。在七十年以前,蔴坡尚未開埠,荻港渚村,蛇鱷麕集的荒涼芭地。但隨着農田開拓,華族的移殖,這裡的面貌便一天一天的美新起來,市廛的發展也一天一天的擴大。正因為華族的不斷移殖,子女不斷孳生,為了薰陶教化,為了母語母文,那開辦學校校的問題,便縈繞在先賢們的腦際了。當時清季風氣閉塞,所謂教化,也只是二三冬烘先生設舘授徒,哼其「子曰」、「詩雲」以及教授些「三字經」和昔時賢文之類。那時來蔴的華族以潮人最多,閩人次之,客籍廣府瓊州又次之。因此,那私塾式的子曰館便應運而生。潮人的私塾係設在二馬路熟食巴剎對面(即現在新明印務館原址),閩人的私塾則設在二馬路保安殿對面(即張開川住宅原址),隔鄰相毗,書聲琅琅。除此之外,永春人士也另在永春會舘延師設塾教授其子女。這時是當時華人在的一般教育情形。距今已是五十多年的事了。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肇始,隨著時代的需求,人們不但把辮子剪掉,而且進一步的廢私塾,設學堂。這一種新風氣的影響便是促成「中化」的誕生。於是當時華人最高社團的「甘蜜胡椒公局」——以後曾改為華商局、華僑公會以至遞變為今日的中華公會——以及各帮領袖便集議把私塾合併,以統籌統辦的姿態創設一公立新式學堂。這建議馬上獲得通過,於是一間公立的中華學堂便告創立,校址設在砂香街(即今中化一小原址)。校舍係從馬來人購來的亞答屋。它被分為辦公室一間,教室兩間(兩間之中再以布縵隔開變成了四間教室)和後邊一間廚房兼膳廳罷了。這是中化最先名稱。於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開學,設高初兩等小學(採七年制),高等學生原為八人,但到一九一五年首屆畢業生僅得四人。那四人的姓名是鄭天成、李振勤、李振濟、鄭明月。初等小學學生起初僅二十餘人,後來增加至七十餘人。教師四位,首任校長為饒藝農,饒校長受過新思潮洗禮,辦學也很認真。當時學堂都是受東洋軍國思想的影響,因此中華學堂的教師及學生制服,不但採用軍帽軍服,甚至連體操的器具,也採用木槍,一般尚武精神,到四十八年後的今日,仍可窺見其一斑。該校的第二屆高小畢業生係於一九一六年畢業,畢業生僅有五名,他們的姓名是張開川(已故)、劉貝錦(已故)、劉貝秀(現年五十九歲健在)、吳金聲(五十九歲健在),另一名已忘其姓名。首任校長饒藝農於一九一六年底去職,葛寄南遂被聘繼任校長(一九一七—一九一八)。那時生數已大激增,原有校舍不敷容納,董事部為計劃在砂香街原址建新舍,遂將舊舍拆除。於是遂在亖馬路鳳山旅店舊址,租一亞答厝作為臨時校舍,但遷往後仍感不敷容納,恰好那時在峇吉里街的廣東會舘新舍已告落成,遂由董事部向借為校舍,立獲應允,遂遷往焉。

  到了一九一八年(即民國七年),董事部以女生漸來漸多,乃倡議另設女校以收容之。於是化南女校便在當年十月廿四日創立。校址租賃在五馬路精武體育會舊址(即今啟智會堂原址),並於翌年(一九一九年)聘任周美玉女士為首任校長。這是中化名稱第二次的改變。

  一九二十年(即民國九年),董事部決心在砂香街添購地皮擴建校舍,預算建築基金為八萬餘元。除由義興公司獻捐六千元外,已故殷商劉文化獻捐五千元,鄭文炳、黃蔚廷、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等各獻捐四千元。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則獻地一段,星洲陳嘉庚先生則代繪圖樣,而老僑領劉靜山任奔走呼號之勞。雙層樓新舍落成後輪奐壯麗,擁有禮堂一間及教室二十間,被稱為當時星馬華人學府傑構之一。而校名亦由中華學堂改為中華學校,是為名稱之三變。中華學校既遷回砂香街新址,而原借之廣東會舘也就轉讓化南女校為校舍了。

  葛寄南於一九一八年底去職,第三任校長毛鼎言(一九一九—一九二十),第四任校長為張勉行(一九二一—一九二二),第五任校長吳錦堂(一九二三),到了第六任校長方之棟就任時,是中華學校轉捩點,因在一九二四年七月,中華學校開始增辦初中部。這在當時中南馬(除尊孔)已是唯一最早的華文中學了。正因為是稀有的最高學府,故北起南暹、北馬、中馬,南至星洲以至印尼的邦加島都有華人子弟前來就學。那首屆的初中畢業典禮係舉行於一九二七年七月三日,畢業生共有十名,他們的姓名是劉桑楚(現任中化中學體育教師)、陳欽生(邦加島僑生,已故)、李贊育(邦加)、侯薦慶(邦加)、鄭天發(現任中化一小教師)、蔡茂森、鄭錦漢(現任芭莪訓蒙學校校長)、鍾能萬(邦加)、許統鐸(供職春源公司)、林金源(現在居鑾經商)。

  方之棟任職三年是中華學校最盛時期,人材濟濟,無出其右。方於一九二八年底去職,第七任校長為其妹婿李適生繼任。李原為中國大學教授,而才華橫溢精通英文。當印度詩聖泰戈爾遊蔴時,李曾任翻譯,大使英人刮目,譽為難得之語言專家。李適生任職一年去職,繼任者為第八任校長林祖培(一九三十年),第九任校長林子(一九三十年),第十任校長鄭天成(一九三一年),第十一任校長陳兆魁(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第十二任代理校長林彬卿(一九三四年),第十三任校長何介夫(任職三個月),第十四任代理校長張開川(一九三四年下半年),第十五任校長任序(一九三五年),第十六任校長徐天偉(一九三六年),第十七任校長黃芳奎(一九三七—一九四十年),第十八任校長潘國渠(一九四一年上半年),第十九任「校長」顧問黃孟圭(三個月),第二十任校長呂蔭荃(一九四一下半年),一直到日本侵馬為止。

  寫到這裡,讓我回頭再說化南。化南首任校長周美玉去職後接着洪冰被聘為第二任校長。在他手中,特開了一班簡易師範班以裁培師資人材。迨一九二九年朱亞照接任第三任校長後,便獲董事部的批準,開始成立初中部,並在一九三十年在廣東會舘後邊空地建築化南樓,上下凡教室十六間。翌年五月間(一九三一年)始告茖成。此後一直到日軍侵馬為止,繼任校長共五位,那便是第四任李佩光(一九三十年),第五任魯永貞(一九三一年),第六任文曼魂(一九三一—一九三五年),第七任李超羣(一九三六—一九三八年),第八任文曼魂(一九三九年),第九任王志學(一九四十—一九四一年)。化南校史就一直延到馬來亞淪陷為止。

  在抗戰籌賑期間(一九四十年),中華學校因教室不敷,乃就胡文虎先生所捐給化南女校的一萬三千餘元,連同坡中募得數萬元,就中華學校左旁再建一座曲尺形的雙層樓舍,它於一九四一年春落成(即今之九思樓),凡得教室十六間,遂增辦高中部。

 

淪陷時期停辦

  淪陷時期,中化兩校停辦,渡過三年八個月的黑暗時期。一九四五年光復以後兩校在蔴坡社會賢達奔走籌劃下復校,並聘任陳人浩為光復後中小學首任校長,並將前男女分校的中華、化南併合改稱為中化。這是中華改變名稱之第四次。復校初期,男女生數達九百二九名,男女教師達廿七位。初期教師酬勞,僅送車馬費買罷了。至一九四六年,中化即由中華公會接辦,歷時四年至一九五十年,始由教育局諭令成立中化中小學董事會,經濟獨立,行政統一。當時曾接受政府少量之津貼金。學生人數已過二千七百餘名,教職員亦達八十四位。厥後復獲教育局全部甲等津貼金,並織織建校委員會,在丹絨仲尼路購置地皮一段十餘英畝,一九五二年着手興工建築,而於一九五三年落成,計大樓一座,教室三十二間及辦公室、圖書館各一大間,另外教師宿舍三大座、食堂一座、放腳車亭二座,全部建築費約達百萬元之間。一九五三年冬,中學部遂正式遷入。至是中小學遂告分家。一九五五年,中化正式改制,中小學雖同隸於一個董事會,卻已個別獨立辦理。中學部改聘劉在川為第二任校長(一九五五年),陳人浩被聘為第一小學首任校長,他任期最久,自一九四五年起至一九五四年止。而林承瑞則被聘為第二小學首任校長。王昌益被聘為一小第二任校長,而黃河亦同時被聘為二小第二任校長。嗣因學生數日增,一小、二小復有上、下午班之分。目前一小上午班校長為王昌益,下午班校長陳潤昌。二小上午班校長黃河,下午班校長李奎通。為了環境需求董事會復於一九五七年在東姑押都拉曼路設立第三小學,興建教室十間,辦公室一座,並聘許明義為校長。

  中學部方面,自劉在川去職後,第三任校長遂改聘王秀南充任(一九五六—一九五七)。王氏改就巴生光華中學校長後,徐其禮遂被聘為第四任校長(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徐氏去職,董事會原聘賀師俊博士擔任,後因賀氏突然卻聘,乃改聘林鴻圖為校長,迨林鴻圖去職,乃改聘鄭泰陽為現任校長。時至今日,中化中小學六校,已由一座小小亞答屋校舍成為擁有十七座宏偉建築之學府。現中小學六校學生總數達五千九百五十二人,如連同啟智夜學生數合計在內,已達六七千名。茲誌各校師生況如下:

  中化中學——高三共三班,生數一五0人。高二共四班,生數一八六人。高一共四班,生數一七二人。初三共六班,生數二六九人。初二共六班,生數二八六人。初一共六班,生數二九三人。上、下午班生數合計一千三百于十六人。教職員總數四十四人。

  中化一小上午班——六年級五班一七三人,五年級五班一七五人。四年級五班一七三人,三年級四班一七八人,二年級四班一七五人,一年級三班一五0人。總數廿六班,一千零二四人。教職員三十七名。

  中化一小下午班——六年級五班一六七人,五年級五班一八二人,四年級六班二一三人,三年級四班一八一人,二年級三班一二六人,一年級二班一三四人。共計十六班,一千零零三人。

  中化二小上午班——六年級一百人,五年級一一六人,四年級一七四人,三年級一四五人,二年級一三八人,一年級二一七人。共計八百九十人,教職員廿六人。

  中化二小下午班——一年級二班九十六人,二年級三班一二九人,三年級四班一七五人,四年級六班二二0人,五年級三班九十人,六年級二班六十七人。合計七百八十一人,教職員廿八人。

  中化三小——一年級二班八十二人,二年級二班八十三人,三年級二班七十人,四年級三班一0三人,五年級三班九十人,六年級二班六十四人。合計四百九十四人,教職員十九人。

 

經費維持最力機關

  在此值得大書特書的,厥為五十年來支持經費之最力的機關,除各界人士之個別熱心贊助外,社團方面早期為華商局、華僑公會,並有華僑船局。他們均有荷長期經濟之負擔,尤以華僑船局為甚。自置輪船四艘曰「比爾望」曰「華東」曰「華南」曰「萬智美」曰「勿拉打」,所載之貨物無論白米或雜貨,均照担抽捐助費(有每担五分及一角之分)。船局均蔴華投資,註冊資本百萬元,實際五十萬元。迨船局收盤後則由膠商及出入口商等襄成其事(貨物均按件納捐)。特別以膠商為甚,戰前戰後,捐助何止數百萬元。該六校之有今日,特別在籌建新校舍方面,彼等之功,更不可沒。時至今日,坡中人士均認有常月捐,每月約三四千元,此種長期支持之精神,尤值得欽佩。

  為了這一間南馬最高學府之一的中化中小學六校,總算挨過了無數艱難,飽歷五十週年的風霜。到了今日,它已是屆了五十週年了。人入中年固然哀景頻傷,而學校呢,它卻是如日方中,前程似錦。當該五十週年紀念的今天,我們唯有祝他如山之水,如日之恒,永遠屹立為華教堡壘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