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中學校史
陳人浩
蔴坡僑教之肇始
溯光緒末年,由各幫僑領聘請鄉賢,設私塾教育子弟,永春泉廈幫各設其一,潮州幫設學堂一所。永春私塾設永春會館,先後聘教師鄭親秀、顏逢梯等。泉廈私塾假二馬路華商局樓上,聘鄧吉生等。潮州學堂則由教會傳道士黃若時及廖天益牧師負責主持之。課本多採用四書、三字經、幼學瓊林及商務館出版之教科書。
中華學校創立
民國創立(公元一九一二年),國體更新,乃統一教育,合併私塾,推舉坡中僑賢合組董事部,採總理制。於元年四月一日,創辦中華學校,購砂香街馬來屋一間為校舍,聘饒藝農為第一任校長,設高小班學生八人,初小班學生二十餘人,教師四人,改用教科書,以國語講授。觀念一新,翌年學生增至八十餘人。
第一屆高小畢業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六月,第一屆高小生畢業。是時全馬未有中學,無法升學,開特別班,授以中學課本,開本校中學之先聲。一時教師多係日本留學生,大有革新氣象。
六年(一九一七)為擴充校舍,拆舊屋,租三馬路民房為臨時上課之所。半年後仍感不敷,是時適逢廣東會館新廈落成,慨允借為校舍。
化南女校誔生
七年(一九一八)女生漸多,為管理方便,及多量招收起見,於是年十月廿四日分辦化南女校,專收女生(男生年幼者兼收)。校長未能及時蒞任,暫由車德源牧師負責,假五馬路民房為校舍,翌年第一任校長周美玉女士到校視事。
建築中華校舍
九年(一九二0)兩校學生與日俱增,為奠定百年樹人之大計,莫若建校,於齊心協力意志下,決定進行建築。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中華校舍圖樣,即今之四維堂,並獻贈建築圖。凡禮堂一,二層教室二十間。建築費八萬餘元。義興公司獻遺產六千元,啟智書報社及曾江水先生各贈校地一部分,劉靜山先生任勞任怨,高呼將伯,僑領慷慨解囊者首推劉築侯(五千元),次為鄭文炳、黃蔚廷、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各四千元),暨其他諸先生。自此學校之規模漸具,成為柔佛最大規模之華校矣!中華校舍建竣,廣東會館則轉借為化南校舍。
中華開辦初中
十三年(一九二四)七月,中華學校於方之棟校長任內,正式開辦初中,並開始納費(每學期十二元,雜費三元,宿費十二元)。前此之學生一律豁免學雜費。開辦中學開支浩大,藉收費以挹注耳。惟小學部每學期僅收雜費三元,本普及教育之初衷。
擴充圖書館
十五年(一九二六)劉天文先生遺囑獻金千元為圖書館充實設備,當時和之者不乏其人,自是本校之圖書館略具雛形,隨後逐年增添圖書,頗具規模。
化南開辦初中——董事部改制——化南建校
化南女校於十八年秋(一九二九)朱亞照校長任內成立初中。翌年董事部改總理制為委員制,設常務五人,每月輪值主持之。時中華學生四百餘人,化南二百八十人之譜。當地政府贈峇吉里路空地一畝餘為化南校址,興建二層樓宿舍一座凡十間(十九年十一月動工,廿年五月十六日落成)。嗣以商情不景,學校經費困難,禮堂及教室無法續建。直至二十八年胡文虎先生蒞蔴時,樂捐壹萬三千餘元,指定為化南女校建築費之某部分。當時中華學生九百六十一名,教職員三十九位,開二十九班。化南二十班,女生五百六十五名,教職員二十六位。尤以中華教室四處借用民房,行政效率及編排課程諸多掣肘。
中華增建教室開辦高中
當時華民政務司高靈威氏對學校之校舍及各種設備極其注意,於氏嚴督之下,鄭友專先生受命多方籌劃,僉以中華添建教室已刻不容緩,乃暫移胡先生捐款,合同本坡僑賢所捐數萬元,於砂香街中華原址四維堂之西,增建鋼骨水泥樓層一座,凡十六間,即今之九思樓。校舍既成擴充圖書館、科學館、辦公廳,精神一振,外埠來學者益增。而本校初中畢業者至是愈眾。為便利學生升學,及提高僑民教育水準計,於翌年黃芳奎校長任內增辦高中,男女兼收。
二十九年(一九四0)董事部敦聘教育家前福建省教育廳長黃孟圭先生為兩校顧問,促進董教之連繫及鼓勵教師之進修,貢獻殊多。
馬來亞淪陷兩校停閉
卅一年(一九四二)馬來亞淪陷,兩校停閉,自創校至此,中華校長凡二十三任,化南校長十二任(附表)。
校友復校
卅四年(一九四五)馬來亞光復,九月間乃由校友奔走恢復,將兩校合併。初由合而分自是分而復合矣!惟淪陷數年校舍校具毁壞過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各方協助克服一切困難公推陳人浩長校,全體同事精誠合作,於是年十月十五日即行正式上課,改稱中化中學,設二十一班,男生七百三十二人,女生一百九十七名。男教師十六位,女教師十一位,三個月內教職員一律奉送車馬費,精神奮發,生氣蓬勃。
卅五年一月由校友移交中華公會負責統籌經費並為當然董事部。三月廿七日蒙柔佛教育局頒發復辦費,為本校受政府津貼之始點,即柔佛華校受津貼之開端。七月恢復初中。
卅六年恢復高中,惟人數不多,一學期後即行停辦。是年全校男女生二千七百餘人,教職員八十四位。破數年來人數之最高紀錄。本校董事部早鑒增建校舍之必要,於三年前曾組建校委員會以書畫展覽會籌款並派代表赴外埠勸募得數萬元,本校師生獻金五千餘元,計劃增建教室。惟為一勞永逸計當另闢校地庶可發展。一時未得相當地點而停頓。繼而建委會要員沈連城先生、主席林照英先生先後辭世,無形遷延。
一九四九年由坡中公選僑賢另組董事會以專職責。推陳時試為正董事長,林振水、楊祈敬、林雅碩、劉國七副之。一九五0年得教育局全部甲等貼津。同時另組增建校舍委員會專司建校事宜,林振水為正主席,陳時試、龔鑄山、楊祈敬、蔡東球副之。樹膠公會則負經費之鉅額,擬以五十萬元於濱海之居禮街十五英畝新校址內建二層鋼骨水泥教室三十二間,宿舍二十間,大禮堂一座。他若圖書館、科學館、美術館、史地館、音樂亭、運動場等應有盡有。一面延師繪圖,一面積極籌募款項,冀於明年克觀厥成。溯本校歷史四十載,初中畢業者十九屆,高中畢業者四十二屆,校友遍國內外,其中不乏知名之士。數十年迭經締造建設,改絃更張以成今日南馬規模最宏偉之學校,端賴僑賢先達支持贊助之功也。
中華學校歷任校長註1
任 別 |
姓 名 |
籍 貫 |
服務年月 |
第一任 |
饒藝農 |
粵大埔 |
元年至四年六月 |
第二任 |
徐子俊 |
上海 |
四年七月至五年五月 |
第三任 |
未詳(葛寄南) |
|
未詳 |
第四任 |
張勉行 |
江蘇 |
未詳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 |
第五任 |
毛鼎言 |
江蘇南翔 |
未詳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0年 |
第六年 |
吳錦堂 |
福建 |
未詳一九二二年 |
第七任 |
方之棟 |
潮州 |
十三年—十六年 |
第八任 |
李適生 |
安徽 |
十七月一月—六月 |
第九任 |
方之棟 |
潮州 |
十七年七月—十二月 |
第十任 |
林祖培 |
永春 |
十八年一月—三月 |
第十一任 |
林子堅 |
永春 |
十八年四月—八月 |
第十二任 |
鄭天成 |
永春 |
十八年八月廿年 |
第十三任 |
陳兆魁 |
東莞 |
廿一年—廿二年 |
第十四任 |
鄭天成 |
永春 |
廿三年一月—六月 |
第十五任 |
何介夫 |
四川? |
廿三年七月—九月 |
第十六任 |
代理林彬卿 |
永春 |
廿三年十月—十二月 |
第十七任 |
任序 |
長沙 |
廿四年 |
第十八任 |
徐天偉 |
江蘇 |
廿五,一月—十二月 |
第十九任 |
黃芳奎 |
閩古田 |
廿六年一月—廿九年十二月 |
第廿任 |
潘國渠 |
南安 |
卅年一月—六月 |
第廿一任 |
代理鄭允文 |
廣東 |
卅年七—八月 |
第廿二任 |
呂蔭荃 |
廣東 |
卅年九月—十二月 |
(光復後首任)註2 |
|||
第二十三任 |
陳人浩 |
閩福州 |
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五四年 |
第二十五任 |
劉在川代 |
閩永春 |
一九五五年 |
第二十六任 |
王秀南 |
閩 |
一九五六年至五七年 |
第二十七任 |
徐其禮 |
閩德化 |
一九五八年至五九年 |
第二十八任 |
林源圖 |
粵 |
一九六0年至六一年 |
第二十九任 |
鄭泰陽 |
閩永春 |
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七年 |
第二十九任 |
翟文智 |
|
一九六八年至六九年 |
第三十任 |
羅微光 |
粵大埔 |
一九七0年 |
註1:表格中藍色字體為後人加註。
註2:表格後半部為陳人浩校長離任後後來者續寫。
化南女校歷任校長
任 別 |
姓 名 |
籍 貫 |
服務年月 |
第一任 |
周美玉 |
潮州 |
民國八年到校 |
第二任 |
胡益成 |
湖南 |
九年至十年 |
第三任 |
楊佩虹 |
廣東 |
十年 |
第四任 |
洪斌 |
湖南 |
|
第五任 |
魯永貞 |
湖南 |
|
第六年 |
代理李寶星 |
福州 |
|
第七任 |
朱亞照 |
江蘇 |
十八年七月至十二月 |
第八任 |
李佩光 |
湖南 |
十九年至二十年六月上學期 |
第九任 |
文曼魂 |
湖南 |
二十年六月至廿一年十二月 |
第十任 |
代理朱宗慈 |
|
|
第十一任 |
李超群 |
台山 |
二十六年下學期到校 |
第十二任 |
文曼魂 |
|
二十八年至卅年上學期 |
第十三任 |
代理王志學 |
湖南 |
卅年下學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