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先賢
條目集
- 標題 (dcterms:title)
- 描述 (dcterms:description)
-
中化先賢
-
記錄本校在蓽路藍縷中創校及百廢待興中復校的先賢。
條目
-
李天賜李天賜,福建南安芙蓉鄉人,生於1905年,1942年喪生於日軍毒手,年僅37歲,英年早逝。李天賜幼年喪親,隨兄長李引眉南渡來麻坡,就讀於中華學校,是中華學校首屆高小畢業生。 李天賜年少即涉足社會,16歲任職於新加坡謙益棧總行,三年後調至麻坡謙益棧,後來轉至膠商林文殊的裕美號任經理,在他的經營之下,裕美號生意蒸蒸日上。1927年,獻議李光前在麻坡設立南益樹膠公司,由李光前出資,李天賜主持與經營,奠定南益的基礎。1939年,離開他一手創辦的麻坡南益公司,自創保興樹柅公司,產品直接運銷美國。因業務上的須要,又與友人在馬六甲與新加坡兩地合資德興與南興樹柅公司。 李天賜和張開川同屬青年才俊,為1930年代麻坡後起的華社領袖,生命雖短,社會公益團體職務無數。他感慨幼年失學,特別關注教育,歷任中華化南學校董事會常委,巴莪訓蒙學校、武吉巴西育人學校名譽董事長。曾與兄長捐資在祖籍地芙蓉創辦競敏學校。他對社會的貢獻也為政府所重視,31歲即膺太平局紳,復又受封賜SMJ勳章。 李天賜崇奉三民主義,乃加入國民黨。他從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開始投入籌賑,往後的籌賑運動,他一次比一次投入。1937年,他與昔日同窗張開川及眾前輩成立麻坡籌會並為7名主席之一,他也是柔華籌賑總會財政。 1942年2月28日,李天賜和其他籌賑會常委一同被押,3月17日被解往新加蘭就義,而他的妻子和子女則比他早於3月7日被押往巴力峇九豐興山屠殺,一家共12人無人倖存。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2.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3.《南洋商報》
-
羅美東羅美東,廣東大埔鄉人,約出生於1888年。二十一歲南來雪蘭莪安邦埠創設藥行,1917年遷馬六甲,再定居麻坡,在二馬路創立美東藥房(後公益金舖原址)。 羅美東在吉隆坡即已加入同盟會,為籌資支援革命軍興,推翻滿清奔走。迨民國創始,更積極國民黨務,曾任國民黨英屬南洋支部常委、國民黨駐星指導委員、僑務委員會名譽顧問等職。 1932年,中華化南董事會由總理制改為委員制,設常務五人,每月輪流主持會務,羅美東即曾被推為常務之一。此外,他也曾任茶陽會館、客屬公會總理,中華公會、精武育會委員,身兼多職。 1937年,麻屬籌賑會成立,羅美東為七名輪值主席之一,和本校其他先賢一同締造麻坡籌賑模範區的榮譽。他也擔任廣東省救濟會委員、第五戰區諮議等。日寇入侵麻坡,原避居深林,後被誘返麻市主持華僑大會而被敵軍扣押檢證,於1942年3月17日與其他先賢一同解往新加蘭就義。而羅美東與妻兒及佣人一家9人殉難,幾近滅族,唯當時人在武漢求學的公子羅微光逃過刼難,戰後返麻擔任中化教師、教務主任、復校第八任校長(1970-1979年)。 參考資料: 1.本校檔案 2.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3.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4.《南洋商報》
-
陳齊賢陳齊賢(1870~1916),祖籍福建海澄縣,出生於馬六甲。馬六甲培風中學創辦人之一。新加坡同盟會會員。 1928年,中華學校新校舍雖已啟用,內部設備仍待改善,所需經費不菲,獲陳齊賢夫人慷慨捐助八百元。中華化南兩校董事會特於是年6月9日在《新國民日報》刊登〈麻坡中華學校鳴謝陳齊賢夫人助款啟事〉表揚她的仁心義舉。
-
曾江水曾江水(1870~1941) 字右甘,生於馬六甲,祖籍同安禾山(今屬廈門禾山)。投資樹膠種植成為馬六甲的首富。對社會公益事業熱心,倡辦華文教育,1912年創辦培風中小學校。 1920年,董事會部計畫在砂香街中華學校原址拆除舊屋興建新校舍,曾江水慷慨捐贈價值三千元校地一段擴大中華學校校地。1933年,精武體育會成立,獲曾江水報效會館租金一年。 參考資料: 1.本校檔案 2.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二集下冊 3.《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
-
何文拈何文拈,福建思明縣嘉禾山何厝社人,17歲隻身南渡,初抵檳城,謀職於一家雞鴨店。輾轉到麻坡從商致富。何氏在辛亥革命之前即已加入同盟會為會員,積極支持辛亥革命,改革國體。 何文拈熱衷慈善公益事業,與兄弟何文皆均為戰前中華化南兩校董事。凡麻坡文教團體,諸如啟智書報社、中華學校、化南女校等,或為發起,或鼎力支持。對於中國各省災害,更不吝惜捐賑救濟。1927年響應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籌款捐資5百叻幣。
-
陳振打陳振打,福建晉江人,弱冠做客星洲,後遷至麻坡。在商界服務多年,熟練商務,受聘為麻坡和豐銀行經理。性格公正,以德服人,擅於為人調解紛爭,麻坡市民之間的衝突,凡毆鬥訴訟、口角齟齬,為其調停者不計其數。 陳振打關心社會國家,對於辛亥革命,國體改革,盡量輸將。對文化教育更是不遺餘力,是啟智書報社及中華、華南兩校創辦人之一,亦曾擔任華商局兩校正總理。當中華學校興建新校舍四維堂之際,由於捐款未收,而又得發放工資時,董事會陷入窘境。幸得陳振打以和豐銀行經理身份破例應允借貸七千餘元,再加上本身的捐款,方使中華學校渡過難關。1923年中華學校學生人數劇增,然場地有限,操場缺小,陳振打乃獻議鄭文炳、李輝秀、張順蘭將三人於中華學校比鄰之地捐贈學校,立即獲得三人應允。1926年間曾擔任華商局總理,因過勞成疾而請假略事休息,其總理職由劉靜山暫代。 1925年響應新加坡晉江會館募捐捐資1千叻幣,各地華社興學辦校,他亦不吝捐助。
-
楊子歲楊子歲,字銀人,福建同安縣人,童年即跟隨同鄉到新加坡,在源順東號工作,甚受器重。二十歲受委為吉隆坡源順棧經理,後來經營錫業,但並不順遂。二十三歲移居麻坡經營小生意。數年後事業開始大展鴻圖,產業範圍跨樹膠園、板廠、磚窯、雜貨等。 楊子歲是中華、化南校倡辦人之一,中華學校興建四維堂時捐資二千。對於中國祖藉地天災也不吝捐助。楊子歲曾於1930年代購地欲建醫院,以惠及貧病者,唯逢商情不景,市面恐慌而未能遂願。
-
鄭贊卿名毅強,贊卿為其字,廣東順德林頭鄉人,廿九歲南來新加坡從商,四十九歲來麻坡創辦天福隆號。崇尚三民主義,辛亥前加入同盟會資助革命事業。天性愛國,更認為強健國體須從教育著手,與坡中同志倡辦中華、化南兩校。
-
謝烏梳謝烏梳,字昭燕,福建南安人,19歲到新加坡,以販賣鮮魚為業。23歲時,他移居麻坡,經營檳榔椰子生意,進而興建樹膠煙房和椰油廠。 事業有成後,急公好義,捐助公益,十分慷慨。他加入麻坡同盟會,除了為支持革命奔波外,又大力推動麻坡的文教活動。20年代,他為中華學校籌建新校舍盡了不少力,並捐獻2千元。
-
顏經聞(文)又作顏經文,永春東山人,18歲下南洋,在麻坡以種植為業。墾園購屋,成為富翁,熱心公益。商餘,他常專心閱報,關心國家大事,對清政府的腐敗極為不滿。在李竹癡、汪精衛到麻坡宣揚革命後,顏經文與麻同志組同盟會,為改變民族命運忙碌奔波。 顏經文是啟智書報社、中華、化南兩校倡辦人之一,中華學校興建新校舍捐四千。卒於1930年11月5日,安葬於巴冬永春公塚。
-
劉應鏑劉應鏑(1880~1954),字釗侯,號振德,福建永春清白村人。早年失怙家貧,隻身南渡,最初從事屠宰業,後來開闢荒林種植橡膠,由百畝而千畝,又擴充樹膠火較廠,遂以致富。 劉應鏑在家鄉即不滿清朝紕政,南來既裕,欣聞革命軍興,豪邁捐助軍餉,支持革命事業。 劉應鏑亦是中華、化南兩校發起人之一,中華學校興建四維堂,捐四千,是為本校永久名譽董事。育有12子3女,長公子劉桑楚為1927中華學校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初中畢業赴上海江灣立達學園就讀高中,返麻後擔任本校體育教師至1960年代末。長媳婦朱真珠亦為中化小學教師。 參考資料: 1.《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本校資料
-
蔡廷瑞蔡廷瑞,字啟鳳,廣東澄海西門外鄉人,幼時其父居暹羅為米商。20歲時雙親過世後遠渡南來在蔴坡投靠叔父,在老巫許港當甘蜜園傭工。後自創福盛號,經營土產、酒莊;同時,開闢麻河港腳之航線,川行麻河各港,獲利甚豐;復墾闢樹膠園數百畝,遂成富翁。於辛亥年入同盟會,捐款支持孫中山革命。 蔡廷瑞是啟智書報社、中華、化南兩校發起人之一,積極響應兩校籌建校舍。蔴坡韓山亭由其首創發起。他亦曾組織麻坡賑災團,籌款救濟東北災黎饑民。 他於1914年7月23日與黃亞四聯名致函柔佛土地總監說明JalanBakri廣東社群所屬地段的應用及興建學校事,獲得以蔴坡椒蜜公局為首的53個商號聯署。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潘醒農等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 3.本校檔案
-
張蘭芳張蘭芳,字伯驤,廣東潮安縣下鯤江鄉人。父張希輔得陳旭年之助來麻發展創辦潮裕豐號。童年到麻坡,襄理父親事業。父歿,繼承潮裕豐,十年,已置樹膠園百畝、建築物數十處、輪船一艘。 張蘭芳是同盟會會員,熱心支持孫中山革命。他樂善好施,是啟智書報社及中華、化南兩校發起人之一,捐2千元支持中華學校興建校舍。對於中國各省旱潦災害亦義不容辭輸將巨帑。民國十年回梓,並於1930年代在故鄉創辦下鯤江學校。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潘醒農等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 3.本校檔案
-
黃蔚庭(黃亞四)黃蔚廷(亦作黃蔚庭,?~1940),原名黃亞四,廣東潮安華僑鄉人。26歲方南渡來蔴坡,最初在張希輔所創之潮裕豐工作,甚得器重,受委為沙益埠茨場總管。後來自立門戶,先是創甡甡堂藥材店,創潮維龍號於海墘街,再創專營樹膠土產等生意;繼而涉足航運業及銀行業,成為蔴坡輪船公司董事。在新加坡,他曾創設振泰樹膠九八行及華星鉛桶廠,同時也是和豐銀行董事。 黃蔚廷因協助發展麻坡有功,曾被委為市政局議員,他首創華人公市(即熟食巴刹)於市區,並設立了麻坡最早的戲院──新民舞台。 黃蔚庭是中華、化南兩校倡辦人之一,中華與化南興建新校舍時各捐四千與二千。身為麻坡義興公司領袖,黃氏亦積極爭取將義興公司麻坡產業拍賣所得撥給華社以做為興建學校之用。這筆款項經義興公司陳二弟與楊永就協助,最後高庭諭令,僅得6千元充作興建中華學校四維堂費用。 黃蔚庭因事業而奔波於蔴坡及新加坡地之間,對兩地的社會公益與教育亦建樹頗多。在蔴坡,他創辦中華化南校,並於1914年7月23日與蔡廷瑞聯名致函柔佛土地總監說明JalanBakri廣東社群所屬地段的應用及興建學校事,獲得以蔴坡椒蜜公局為首的53個商號聯署。他也是蔴坡廣東會館倡建人。在新加坡,他倡建南洋江夏堂,也是潮洲八邑會館發起人之一;在教育方面,他亦是南洋華僑中學董事,大力倡議與資助。 他於1940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寓所逝世。中華化南特派男女學生十一名與師長往新加坡吊唁執紼。 參考資料: 1.潘醒濃等著《馬來亞潮僑通鑑》 2.新加坡潮洲八邑會館網站 3.《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
-
張順蘭張順蘭(1871—1949年3月2日),字文淵,福建同安人,13歲隨父南來馬六甲,後到麻坡,助父經商。父過世後,勤儉創業,成為南洋布商,購置屋業,發展種植業,成為富商。他同時在新加坡投資和豐銀行,成為董事。張順蘭以同盟會會員,大力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獲孫中山總充頒發表揚獎狀。 中華學校興建香街四維堂校舍時,張順蘭除捐獻4千元外,負起重任,全程監督工程進展,始終不倦。張順蘭長子張開川後來成為柔佛州華社領袖,領導柔佛籌賑總會。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本校檔案 3. 《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
-
林照英林照英(1884—1950年1月13日),字元光,海南文昌縣鳳會鄉人。弱冠南渡,經新加坡抵麻坡,努力十餘載,創英記汽水公司,後又從事橡膠與木薯種植,創造輝煌的事業。 林照英愛國家愛民族,痛恨滿清腐敗政府,與一眾先賢成立麻坡同盟會,支持革命推翻帝制。 林照英是啟智書報社、中華、化南兩校發起人之一,曾任兩校總理。中華、化南興建校舍各捐二千及一千,並被委為化南校舍工程監督及財政之一。 1937年,麻坡籌賑會成立,林照英為七人主席團成員。日軍入侵麻坡後與眾先賢一同被扣押,唯最終獲釋,逃過劫難。 戰後,中華公會接辦中化中小學,林照英出任常委。1948年,兩校學生俱增,課室不足,乃成立建校委員會擬籌建新校舍,林照英即被推為建英委員會主席,積極為購地興建丹絨仲尼路新校舍奔波籌款。然而,林氏不幸於1950年病逝,無緣目睹新校舍落成。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第四冊 2.本校檔案 3.《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
-
戴金枝戴金枝(?~1932),福建雲霄縣潘寮社人。二十歲南來馬六甲,在椰園任鋤草工,不久升任工頭,然終日郁郁不得志。後移居麻坡,初在效區種菜、檳榔及樹膠,後開設茨粉廠,待膠價驟升以至富。 生性樂善好施,喜為人排難解紛,扶孤恤寡;對於祖國救災等事,所捐義款,不下萬金。於1926至1927年間受麻坡市政局委為委員,協助政府發展麻坡。當政府欲拆除舊屋發展市區時,戴金枝於現金枝路(新路Jalan Lama後方Jalan Kim Kee)興建房屋廉價租給貧窮的市民。 戴金枝關注教育事業,是我中華、化南兩校創辦人之一,興建四維堂時捐四千元。1927年華商局中華化南第五任正總理,當年為次男授室,所受賀儀悉數捐做化南女校建築費。他亦於1921年麻屬獨資創辦培英學校,最初在大厝內設立學堂,聘師授課,教師薪奉及膳食費均由他承擔,學生一律免繳學費。他也常年資助福建雲霄集友小學。1929年受柔佛蘇丹嘉獎。他亦曾資助新加坡光洋學校、華僑工商補習學校等。 卒於1932年4月杪,5月1日舉殡,中華學校董事部祭文“……賙濟貧病,毫無吝惜,仁愛成性。對於教育,捐資尤盛,令聞益彰,同僑畏敬……”;中華學校師生祭文“……戴公逝矣!滿滬同胞仍陷水深火熱兮,誰繼公而樂施好善?麻屬學子正歧路徬徨兮,誰繼公而興學捐欵?……”。1935年國民政府追頒褒狀獎章四等獎表揚他熱心公益。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四冊 2.本校戰前《蔴中校刊》(1932年) 3.《新國民日報》、《南洋商報》、《星洲日報》
-
鄭文炳鄭文炳,字武,福建永春石鼓鄉人,生於1870年。22歲南來馬六甲在一商行當店員,數年後自己經營小生意。移居麻坡後,先與友人合資在海墘街開設源復興雜貨店,繼而於亞二亞務街獨創永復興號,專營雜貨兼收樹膠土產,業務蒸蒸日上;又開闢橡膠園數百畝,置業建屋,成為富商。 鄭文炳是同盟會會員,更曾被舉為麻坡同盟會會長,民國成立後獲國民政府頒予榮譽獎狀獎章。他一生貢獻黨國和麻坡華社文教公益,鞠躬盡瘁。鄭氏是中華、化南兩校創辦人之一,中華學校籌建四維堂捐四千,化南女校籌建化南樓捐一千三百,也曾任華商局中華化南學校總理。除此之外,他也是啟智書報社倡辦人之一。鄭氏信仰耶穌基督,歷任二馬路中華基督教會長老,與車德源、羅文漁等人創辦中華基督學校。 鄭文炳非常關心民族命運,凡中國發生天災人禍,無不積極籌賑。日本侵華,麻坡籌賑會成立,鄭文炳是七名輪值主席之一。至武漢合唱團、新中國劇團蒞麻演出,亦登高一呼,萬山響應,創“籌賑模範區”的美譽。也因此,日冦占領麻坡後對鄭氏恨之入骨,於1942年3月17日與其他先賢一同解往新加蘭就義,年72;兒子鄭明月、女婿林太宗亦慘遭毒手。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3.本校檔案
-
劉築侯劉築侯,名文化(石旁),築侯為其字,號靜波。福建永春湖洋人,生於1866。劉築侯隻身初抵南洋時為佣為工,勤儉自勵,然壯志極思振奮,待稍有積畜,乃創立新德成號,經營檳榔椰子生意。廿世紀初葉,柔佛政府鼓勵人民種植橡膠,劉築侯眼光宏遠且膽識過人,不為旁人的遲疑與勸阻所影響,毅然投身種植橡膠行列,成為麻坡橡膠種植的先驅。1910年,劉築侯在實另務開墾荒林種植橡膠,所開墾的橡膠林以千畝計,並繼而擴張事業開設橡膠加工廠,遂成商業鉅子,大資本家。 劉築侯一生仁義為懷,凡公益與教育事,總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對於同僑有苦難者亦樂善好施。1920年,中華學校籌建新校舍,劉氏捐五千,為捐資者之榜首,而中華學校之常年捐,其認捐數額也總是居冠。他亦資助莘莘學子赴廈門等處求學,並捐資在湖洋祖籍地興學辦校。此外,他對於家鄉災難,亦當仁不讓,慷慨輸將;乃至於修道路、築橋樑等義舉也從未缺席。因此,當年清朝閩浙總督松壽曾致贈匾額《急公好義》加以表揚。 劉築侯卒於1922,享年56歲,遺體運回家鄉安葬。其公子劉貝錦與劉貝秀鈞為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二人均承乃父風範。劉貝錦心懷大志,拍攝電影啟迪民智,後來更拋棄榮華富貴,率領南僑機工奔赴滇緬英勇抗日;劉貝秀則成為中華化南學校董事,繼承父志貢獻教育。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四冊 2.本校檔案
-
劉靜山劉靜山,字有漢,祖籍福建安溪澇港鄉,出生於廈門。自幼聰慧,十歲能書寫大字。因家境貧困,南來新加坡,在一家商行工作,被該商行委派來麻坡管理分行。他後來和友人合創商號,唯受其所累,復遇火災,乃結束營業而轉投陳嘉庚的謙益棧。 劉靜山可說是麻坡華社思想興革第一人,也是一名革命家。他於1906年邀請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李竹痴來麻華商局演講,開啟了麻坡華社的新視界;爾後,復邀請胡漢民、汪精衛、黃興等人前來宣傳革命,遂使民智頓開,紛紛響應支持革命,也讓麻坡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在柔佛州的重要據點。1908年劉靜山趁鄧慕韓來麻演講際創立麻坡同盟會;又於1910年與鄭文炳、張順蘭、林照英等人創辦啟智書報社,作為宣揚民主自由思想,啟迪民智的基地。1928年1月,與張開川、林照英等在中華學校禮堂召開會議籌組中華商會,促進麻坡華社團結。 劉靜山是我中華學校創校及興建四維堂新校舍的最大功臣。由於他引進新思想,促使麻坡華社體認到發展新式教育的重要,於是於民國元年跨越方言群的藩籬,群策群力合併各方言私塾,創辦中華學校。1920年中華學校籌建新校舍,劉靜山“任勞任怨,高呼將伯”(陳人浩),被公認為最具熱腸者(李冰人)。他更於1921年5月在《新國民日報》發表《麻坡中華學校建築後根本解決的問題》一文,闡述校舍完成後的設備問題,其眼光宏遠可見一斑。 劉靜山一生念茲在茲即“社會國家”,別無他念,甚至為了公益事業,棄自己的業務不顧,以致終身不富。他對黨國的貢獻也深獲肯定,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頒予優等旌義旗;林森擔任福建省省長曾電其任顧問;蔣介石則委其為總司令部諮議。1928年中國爆發山東濟南五三慘案,麻坡華社義憤填膺,劉靜山等人在中華學校召開大會,成立麻坡籌賑會,發動了麻坡華社史上第一波波瀾壯闊的籌賑運動。然而,劉靜山也因此積勞卧病,於6月28日溘然長逝。 參考資料: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一冊 2.《新國民日報》 3.本校檔案 4.《新月》1928年8月22 〈哀悼本校校董劉靜山先生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