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先賢

條目集

標題 (dcterms:title)
中化先賢
描述 (dcterms:description)
記錄本校在蓽路藍縷中創校及百廢待興中復校的先賢。

條目

進階搜尋
  • 余金鑑
    余金鑑(1916~1990),福建永春白芸鄉人,生於麻屬武吉巴西,父親為種植家余垂彩。余氏在本地小學畢業後即赴廈門集美中學就讀,隨後進入上海國立暨南大學。1934年因日本侵華,奉父命南返繼承父親事業。 余金鑑擔任本校董事達40年(1945~1985),曾任總務及副董事長,1962~1967年則為董事長,可說是領導本校渡過20世紀50至60年代政府單元化教育政策危機的重要董事之一。余氏當時身兼三大機構中央工作小組委員,主張堅守三大機構的立場,在未取得合理的解決之前,華校應維持現狀,不回應教育部的政策。身為馬華要員,雖然馬華後來與董教總分道揚鑣,轉而支持華校改制,但余氏卻為所動。1961年7月2日,董事會在四維堂召開坡眾及家長大會,余氏慷慨發表“金錢事小,文化事大”的演詞,表明董事會維護民族文化與教育的決心與意願,結果,與會者在群情激昂中表決本校不接受改制,成為全國僅存的16所華文獨立中學之一。 整個60年代,成為華文獨中後的本校,在敏感的政治環境中辦學可說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然而,在百般困境中,身兼董事長及建校委員會主席的余金鑑仍於1966年重新啟動擱置以久的大禮堂體育館建設計劃,翌年,宏偉的禮堂落成,是為本校硬體發展上的一項壯舉! 1990年4月30日,余氏因疾撒手人寰,得年74歲。 參考資料: 《亞洲太平洋福建江山人物閩人創業史》(1970) 《中化六十年》(1972)、《中化七十年》(1982)、《中化七十五》(1987)
  • 劉國七
    劉國七(1894~1972),福建永春湖洋人,少時隨叔父南來,在麻坡碼頭任起落貨物工人,進而成為包工。他為人豪邁,智慮過人,是為勞工界領袖。時任職協成興公司。後來開設新合興百貸店。嗣後亦擔任聯華運輸有限公司董事、新華世界遊藝場董事經理。 劉國七滿腔濃厚的民族與家國情懷,對於日本侵華及祖國受難的同胞,表現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戰前他雖未富,但對籌賑抗日可說是傾囊輸將,義不容辭。在武漢合唱團、新中國劇團義唱蒞麻義演時,身為碼頭的工人的他屢捐鉅額,其俠義之風一時成美談。 戰後復校初期,本校由中華公會接辦,劉國七為常委之一。迨1950年成立董事會,劉氏歷任執行董事、副董事長、名譽董事等。自本校於1948年成立建校委員會至1970年代,均任建委會募捐主任。 劉氏熱心社會公益,歷任馬華支會副會長、陶唐公所主席、馬來西亞永春湖洋彭城公會副主席、福建會館主席、麻坡華僑建築工友互助會會長、中華國術協進社社長;另如啟智會堂及夜學、南亭音樂部、桃源俱樂部等均曾任要職。因服務地方社會福利有功,1959年11月獲柔佛蘇丹封賜S.M.J勳銜。 參考資料: 1. 南名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2. 南洋商報
  • 劉在川
    劉在川(1905~1992),原名劉璋,出生於福建永春縣,年幼時在劉氏土樓邊,父親增建的一私塾讀古文。為了逃避土匪,父親劉院簪舉家南渡,定居麻坡。劉在川即在中華學校完成小學教育。 1922年,劉璋與郭詩善等6人赴廈門門,在集美學校完成中學,他考入北京大學,主修物理。1932年北京大學畢業後到永春第一中學任教務主任五年。1937年日軍侵華,他南返受聘於中華學校理化教師,同時襄理父親的樹膠園事務。日軍戰敗後,劉璋聯同一群校友同心協力,為復辦兩校而奔波,迅速復校。 1950年,董事會成立,劉在川被舉為董事,並連續三屆擔任董事會監學職務。他同時亦是建校委員會委員。 1954年杪,陳人浩校長呈辭,董事會代表遠赴檳城聘請莊澤宣博士未果,改聘林郁初博士。而林郁初博士卻因入境問題無法蒞任。董事會乃舉劉在川代理掌中化中學,而他僅領車馬津貼,未接受校長職薪。任期內,他重視勞育,發動各年級學生共同將學校正門前雜草叢生的園地開辟成足球場,並贈送獎杯,舉辦高初中足球賽。他亦倡議設立模範生制。 1961年7月2日,董事會為本校是否接受改制事在四維堂召開贊助人及坡眾大會,劉在川在會上發表淚昂演說,大聲疾呼中化站穩立場,為確保不變質而堅拒接受改制。因此,導致他一段時間出國受到限制。 劉氏熱衷社會服務,投入各個地方社團,歷任陶唐公所名譽主席、永春會館主席、馬來西亞永春湖洋彭城公會主席、福建會館、桃園俱樂部等要職。 參考資料: 1。劉麗惠(2016),〈中化先賢劉在川〉,《中化校聞》第60期。 2.新國民日報 3.南洋商報
  • 龔鑄山
    龔鑄山(1909年—1964年8月23日),福建泉州晉江人,初中畢業後即經新加坡扺柔佛擔任華文小學教員,曾在新加坡及麻屬巴冬華育學校。後任職於南益樹膠有限公司,1937年調任麻坡,由財政升至經理。 龔鑄山於1952至1959年間擔任本校復校第二任董事長,歷經第2至第5屆。期間正值本校興建丹絨仲尼路新校舍,龔氏為此付出巨大時間和心力。他不但在工程期間經常親自監督,尤對教學設備及實驗室特別講究,就連四間特殊教室(原本三間實驗室及一間美術教室)各兩扇藍色門扉配上祥云梅花的圖案都是出自龔氏的心思。 1956年的火炬運動,龔氏領導的董事會積極向聯盟政府教育部爭取中化第一小學做為適齡兒童入學登記站,并全力向華社宣導此事事關重大,呼吁坡眾關注且家有適齡兒童的家長一定要為子女登記就讀華文學校。 龔鑄山是麻坡南益樹膠公司經理,也是麻坡華人樹膠商會主要領導人之一,因此也直接促成該商會有效地執行樹膠學校捐,成為當時本校經濟的重要支柱。 1964年8月,龔氏遭遇無妄之災,當他在南益有限公司二樓辦公時,樓下守閽人負槍巡邏不慎槍管走火,子彈射穿樓板擊中龔氏,深入腹部。當時龔氏竟以超人體力和精神安慰家人,自信不會有生命危險。然而不久,噩耗傳來,龔氏不治身亡,年僅55歲,是麻坡華社的一大損失。 龔鑄山亦歷任中華公會常務委員、樹膠商會會長、漳泉公會會長、清華俱樂部主席、啟智書報社、中華總商會、福建會館等社團要職。 參考資料: 1. 鄭昭賢(2012)〈中化先賢龔鑄山—復興中化,不遺餘力〉收錄於《中化史長河》上冊。 2. 本校檔案 3. 南洋商報
  • 陳時試
    陳時試,海南文昌南昌村人,生於1905年,十二歲隨父親南來新加坡,就讀於養正學校。小學畢業後回中國就讀嶺南中學。大學畢業後又到新加坡,任職於經紀亞達煙草公司,數月後受聘於麻坡滙豐銀行。一開始僅試用期,後升擢買辦,再升任經理。 陳時試來麻後即投入社會,1934年代表清華俱樂部加入中華化南兩校董事會,抗日期間亦曾任麻華籌賑會委員,出錢出力,籌賑抗日。戰後,中華化南學校由校友復校,一年後交由中華公會接辦,時任中華公會常委的陳時試亦成為本校常務委員。迨1949年,本校遵教育局令組織董事會,陳時試被推舉為第一屆董事會(1950-1951年)董事長,後來又任第六屆董事會(1960-1961年)董事長,領導本校度過舉步維艱的復校歲月及奠定今日丹絨校舍的基業。陳時試曾任馬華公會麻坡支會會長、中華勵志社發起人兼委員,清華俱樂部會長等。 陳時試的夫人為我化南女校第十任校長李超群(1936年7月-1938年12月),任內成立了星馬華校第一支女子童軍團。 參考資料: 1. 本校檔案 2. 《南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3. 南洋商報
  • 沈連城
    沈連城(1898—1948年4月9日),字觀大,廣東潮安華美仙橋村人,生於1898年。17歲南來新加坡,再轉往廖內。二年後輾轉扺達麻坡於海墘街50號組織振順興公司,經營白米百貨,以股東身份兼任經理。 沈連城熱中於鄉團、教育、救災、抗日事務,凡宗鄉團體、祖國災難、均不吝捐輸。戰前歷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並曾任常務執行董事。1937年麻屬籌賑會成立,被推為交際主任;他同時也是發起成立蔴坡潮州會館的核心人物之一。除此之外,他亦歷任蔴坡中華公會常務主席、廣東會館及潮州會館副主席、米商公所和雜貨行董事等。戰後,本校由校友復校一年後轉由中華公會接辦,沈連城即為中華公會常務委員之一。 沈連城和陳人浩校長過從甚密,日據期間協助人浩校長和劉抗在三馬路經營咖啡店掩飾身份,以躲過日軍的魔掌;復校後也力薦陳人浩為校長。 1948年,兩校學生俱增,課室不足,乃成立建校委員會擬籌建新校舍,沈連城被舉為委員,對於籌建丹絨仲尼路新校舍鞠躬盡瘁。4月9日,建校委員會一行人風塵僕僕從新加坡募捐返麻,正慶喜南下之行的收獲,準備再往北衝刺時,詎料沈氏突然中風,撒手人寰,無緣目睹美麗的新校園,建委會也痛失一名大將! 參考資料: 1. 潘醒農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 2. 《南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3. 《南洋商報》
  • 林振水
    林振水(1882—1962年 7月12日),字清謀,福建永春廿都浦頭龍歸鄉人。幼時在家鄉接受私塾教育,27歲方南渡來麻。初在郊區椰園、檳榔園工作,約6、7年,漸有積蓄,在麻坡三馬路創立春源寶號,專營樹膠土產,後又闢膠園、椰園,乃至發展屋業,為麻坡當代殷商,也是麻坡華僑船局倡起人之一。 林振水熱心公益事業,戰前歷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對於教育尤是慷慨解囊,1926年化南女校籌建新校舍捐一千元。從1928年五三濟南案發生,至1937年麻坡籌賑會成立,林振水均傾力參與籌賑事務,曾任委員負責宣傳勸捐。戰後曾任本校副董事長、代董事長,更於1950年林照英逝世後接任建校委員會主席一職,挑起興建丹絨仲尼路新校舍的重任。本校自復校以來,麻坡華人樹膠商會常年捐輸,貢獻良多,而同是樹膠商會要員的龔鑄山和林振水更是直接促成了此項義舉。據嵌在本校校舍川堂墻上的《中化中學建校碑志》記載,自1948年至1967年熱心捐助建築中化者,林振水共捐33,421元,捐款額次於中小學生家長獻金總額、華人樹膠商會、南益樹膠廠、中小學生獻金總額及李氏基金,為個人捐資最多者。身為建校委員會主席,林振水出錢出力,是為表率。 此外,林振水亦歷任華人樹膠商會主席、永春會館常務委員及各社團要職。他亦關心永春祖籍地的教育發展,嘗捐助永春本鄉遐齡學校、華僑中學興建校舍。 參考資料: 1.《南洋名人集傳》第四冊。 2.《南洋商報》。 3.本校檔案。
  • 郭詩善
    郭詩善,字西庵,福建永春仙鄉人。幼時隨父僑居檳榔嶼,後來再移居蔴坡。十二歲失怙,最初就於讀英校,後轉入中華學校。中華學校畢業後,於1922年和劉璋等6人赴福建廈門集美中學升學。卒業後入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肄業。 1926年國民黨北伐軍興,郭詩善輟學回永春宣傳三民主義。1929年被委任為永春縣國民黨執委。翌年,陳國輝攻陷永春,其母優其安危,乃命其重渡返蔴,在中華學校執教,兼營印務商業。 郭詩善曾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青年勵志社總務、永春會館重要職員、麻坡國民黨執委等。蔴華籌賑會成立後,數年中連選為麻華籌賑會調查部主任,領導一班青年進行抵制日貨之工作,雷厲風行,成績之隹堪與賑款媲美。其夫人劉培仁為戰前化南、戰後中化教師,亦是蔴華籌賑會婦女部積極成員。 1942年3月遭日軍殺害。 參考資料: 1. 劉正溫,〈郭詩善烈士傳記〉,《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2. 《南洋商報》
  • 林太宗
    林太宗,福建省永春縣福陽鄉人,名金浣,號芷江,太宗為其字。十五歲隨母親南渡,僑居麻屬什廊巴力加隆從事工業為生。廿六歲聘娶麻坡僑領鄭文炳先生次女為室。嗣後更謀發展,集資創辦聯成號樹膠生意,兼代理新加坡中國銀行匯兌。 林太宗曾任馬來西亞購機壽蔣委員會委員、中國勸募自由公債總會委員、麻坡華僑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總務主任、南洋華僑籌賑總會委員、中華化南兩校董事、中華基督教學校董事、麻坡福建會館總務、麻坡永春會館總務兼產業委託人、中國國民黨柔佛邦直屬支部候補執行委員、南洋閩僑總會委員、南洋永春同鄉總會委員、永春大坵頭林氏族僑慈善基金保委會主席、永春大坵頭林氏家族重修譜牒及籌募教育基金委員會常務、麻坡玉射種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理等職。 1947年3月17日,與一麻坡華社領袖就義於峇株吧轄宋加蘭。 參考資料: 1. 余金鑑,〈林太宗事略〉,《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2. 《南洋商報》
  • 王金針
    王金針(1879—1942年3月6日),福建安溪縣還二里長坑社人。1898年南來先到吉隆坡在錫礦廠工作,後再到芙蓉經營建築業。是時,值孫中山先來南洋鼓吹革命,推翻帝制,設立同盟會。王金針即於此時加入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後來他再遷移來蔴坡,經營建築業,承建政府各處工廠。他為人樂善好施,舉凡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莫不輸財襄助。他心懷鄉梓,關心教育,對於故鄉安溪學校建設,不吝資助,曾於1926年捐助安溪長坑中學一千元建築經費。他曾獲頒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獎章。 1928年,他在蔴坡Jalan Othman興建風格獨特的“荷蘭屋”至今仍是蔴坡一道歷史風景。 王金針歷任中華化南學校董事、漳泉公會、精武體育會、蔴華籌會等社團職務。他後來創設創設建豐發土產及出稅羅里車生理,藉養晚年。詎料於1942年,日寇南侵,3月6日,日軍在蔴坡大行檢舉,王金針被逮捕,因此殉難,年六十有四。長子王朝聘為戰後本校董事。 參考資料: 1. 袁舜琴<王金針先生史略>,《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2. 鄭昭賢,〈抗日義烈王金針興建蔴坡荷蘭屋〉,《蔴坡抗日史——血染籌賑模範區》,2018,蔴坡漳泉公會 3. 《南洋商報》
  • 林春濃
    林春濃(1895—1942年3月17日),海南文昌縣鳳會鄉人。廿歲南來,定居蔴坡,設置南洋公司於海圮街門牌四及四十一號,專營旅店及中西雜貨,如:茶葉、酒類、冷藏食品、罐頭食品、各類家電等一應俱全。同時,代理南洋商報其他中西文書報以宣傳文化。南洋公司亦於1931年始最早在麻坡提供往返新加坡及馬六甲的長途汽車服務。 林春濃曾任中華化南兩校常務執行董事、精武體育會委員、覺僑劇社社長、廣東會館董事、茶商公會總理、南洋英屬瓊州會館聯合會委員、麻坡瓊崖會館委員、麻華籌賑會等要職。對於社會服務,不遺餘力;救苦恤難,任勞奔波。 1942年3月17日,在峇株吧轄宋加蘭路殉難。其母親、妻子、子女、書記、傭婦等家屬及雇員等16人均於當年2月遭日軍殺害。 參考資料: 1. 林孟權<林春濃先生略歷>,《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2. 《南洋商報》
  • 羅文漁
    羅文漁(1877—1942年3月17日),字璜載,福建省永春縣坑頭鄉人。南來麻坡後,以椰子栳積為業。1915年信奉基督教,遂成為麻坡長老教會之土十大弓戈事。1926年,與鄭文炳、車德源牧師等倡辦中華基督學校,歷任該校正副總理。羅文漁也曾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麻華籌賑會副財政等。 1942年2月28日被日軍拘押,3月17日在峇株巴轄宋加蘭路殉難。 參考資料:林貽奏<羅文漁先生傳略>,《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 黃吉甫
    黃吉甫(1883~1952年3月28日),原名禮玉,福建晉江桐林鄉人。25歲南渡,最初到荷屬印尼望加麗及蘇門答臘島各地經商,後來移居吉蘭丹自立商店。兩年後再移居蔴屬郊區經營樹膠乾菓等生意。待資本雄厚後,在三馬路經營慶生樹膠商號。他曾在玉射提倡培英學校及覺群書報社,並擔任總理數年。 戰前歷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及執行常務董事,1950年,中化中小學董事會正式成立,也曾任第一及第二屆董事。他亦歷任精武體育會會長、漳泉公會會長及蔴坡中華商會會長。 參考資料: 1.《南洋名人集傳》第4冊。 2. 星洲日報, 1952年4月2日
  • 陳和尚
    陳和尚,福建安溪人,15歲離家赴廈門謀生,翌年南渡,擇居蔴坡。歷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蔴華籌賑會財政及浐章泉公會財政。1939年,漳泉公會籌建會所,被推舉為募捐主任。 1942年3月17日遭日軍殺害,殉難於峇株吧轄宋加蘭路。 參考資料:林巨柏<陳和尚先生史略>,《蔴坡華僑義烈史》,1947,蔴坡中華公會
  • 黃振元
    黃振元(1886—1949),又名黃亞八,廣東潮安華僑鄉人,為本校創校先賢黃蔚廷(黃亞四)之胞弟。黃振元於20歲南來,在其胞兄黃蔚廷所創的潮維龍幫理業務。 黃振元歷任中華化南兩校董事,並曾任常務執行董事。他也是蔴坡潮州會館發起人之一,並任籌備會主席。歷任敋智書報社、蔴坡中華公會、柔華總會、蔴坡中華商會、潮州會館、廣東會館、韓山亭等組織董事或要職。 參考資料: 1.《南洋名人集傳》第4冊 2.《馬來亞潮僑通鑑》,潘醒農編著,1950
  • 李冰人
    原名李天祐(1907年7月4日—1996年),筆名唐雪、藍波、榴園、皓之等,福建南安彭口村人。自幼孤貧,依叔父李拔英為生。李拔英為國民黨廈門黨部要員。李冰人少時在泉州受教育,初中就讀泉州培元中學(1922年至1925年),高中在武榮中學(1926年至1928年);大學則肄業於上海江南學院國學系(1931年至1932年)。1934年南來,初在新加坡浚源學校任國文教員,1935年抵麻坡,受聘為中華學校教務主任兼初中一級任。同年年杪,中華化南董事會改選被舉為董事並任文書主任。此後歷任兩校董事。自1935年,他同時亦擔任星洲日駐麻坡記者,並勤於創作,散文、詩等作品多發表於《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檳城新報》等文藝副刊。1938年柔佛文化人協會成立,他被推舉為副主席。 抗戰期間,李冰人積極投入籌賑抗戰,與林彬卿共擔麻坡籌賑會文書職責。他也在1939年5月27日武漢合唱團在麻坡最後一晚演出時發表演說,闡述國家與民族的意義。 1939年8月2日,李冰人受星洲日報委派由檳城搭乘廣美輪赴仰光,由仰光沿滇公路經昆明至重慶考察戰區大後方南僑機工支援抗戰情形,寫下轟動一時的《滇緬公路周巡記》報導連載於星洲日報。期間,他列席了國民政府參政會議。隨後,他又繼程往成都、康定、蘭州、西寧、西安、山西、洛陽、宜昌等地考察並撰寫了多篇報導。最後於1940年10月8日返回馬來亞。 李冰人是成就卓越的詩人,曾贏得了國際桂冠詩人的榮銜,同時也獲得巴基斯坦理伯勒大學人文博士、英國國家宗教大學文學博士、中非尼日利亞理漠大學哲學博士等榮銜;他也是台灣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委員、馬來西亞南洲詩社名譽社長。其編著豐富,計有《自由中國攬勝詩紀》、《黃花集》、《踏青散草》、《黑夜無題草》、《郁達夫紀念集》、《郁達夫集外傳》等。 李冰人於戰後本校籌建丹絨新校舍時曾擔任建校委員會委員。1957年應王秀南校長之邀曾一度短暫任本校教師。1975年應聘前往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任教。 參考資料: 1.本校檔案 2.馬崙著《柔華作家百人文集》(2008) 3.《南洋商報》
  • 張開川
    張開川,字濟南,祖籍福建同安,1900年生於麻坡,1942年慘遭日軍毒手,壯烈就義,年僅42歲。張開川是中華化南倡辦人之一張順蘭的長子,1916年中華學校第二屆高小畢業生。張開川自幼追隨父親及其他先賢,尤其是劉靜山的步伐,服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愛國家愛民族心尤為切,是國民黨麻坡分部部長。 張開川年紀輕輕便展透其領導才華與英雄氣慨,1928年與劉靜山、林照英等人籌組中華商會;1930年代開始任中華化南董事;他曾受委為麻坡市政局議員及高庭審判廳陪審員。他亦曾任武吉巴西育人學校正總理。他一生所擔任或受委職務,多得不勝枚舉。 張開川一生最為人道的是其英勇的抗日事蹟。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年輕的他便和長輩們一同投入籌賑行列。1936年,他擔任柔佛區華僑購機壽蔣的正主席,籌款資助國民黨購買軍火,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麻坡籌賑會成立,張開川與一眾前輩組成7人主席團,每日輪值,大力推動籌賑;而他隨後更倡組柔佛華僑籌賑總會並擔任會長。除了積極籌賑,智勇雙全的張開川以過人的膽識策劃峇株 日本石原鐵山罷工,阻止日本獲得製造軍火的原料。 日軍入侵,張開川自然成為被緝拿的首號人物。1942年2月28日,張開川和其他籌賑會常委一同被押,3月17日被解往新加蘭就義,而他的妻子和子女一家共9人均慘遭殺害。 張開川嘗道:“此身許國,早置生死度外,況嚴慈垂志,妻孥累人,遠走高飛,心焉何忍?不若留策良圖,倘不幸為敵所擄,亦唯一死報國耳!”如此赤膽忠心,殊值為文記敘,永傳於世。 參考資料: 1.本校檔案 2.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四集 3.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4.《南洋商報》、《新國民日報》
  • 林彬卿
    林彬卿,名子英,字榮雅,彬卿為其別字,福建永春棗嶺鄉人,生於1879年。1912年南渡抵怡保,林彬卿的才華很快受重視,受聘為福建會館秘書,同時被舉為同文社社長,華民護衛司也聘為私人中文教師。時適社會不景,林彬卿俠士仁心,不忍坐視同僑受難,乃糾合眾同道倡辦“賑飢所”救濟同僑。由於林氏傾全力於公益事務,無暇經營自己的大利生商號,終致收盤。1924年,林氏受友人之邀前來麻坡合組天南吟社,一時騷人墨客聞風加入,為麻坡文化榮景添上一筆。 1930年開始為中華化南兩校董事,並擔任常務委員。1934年10月至12月林氏曾於何介夫校長離職後代理中華學校校政。林氏擅文牘,筆鋒銳利,1928年五三慘案及1937年麻坡籌賑會,林氏均被舉為文書部主任,以筆做為抗日的武器。1940年參加南籌賑總會陳嘉庚組織的華僑慰問團前往中國慰問前線戰士,他任第一團秘書,并代表麻坡華社向蔣介石致敬。 林彬卿次子林天雄也為其感染滿腔愛國熱血,投奔黃埔軍校從軍衛國。 1942年,日軍蒐獲籌賑會第一期徵信錄,裡頭載有全體委員名單及一篇林氏沉痛控訴日軍暴行的序言,林氏自是難逃一劫,於3 月3日被日軍檢去,17日從容就義,年63歲,妻子及兩名兒子亦被殺害。 參考資料: 1.本校檔案 2.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 3.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4.《南洋商報》、《新國民日報》
  • 顏逈華
    顏逈華(1898-1942),又名顏敬聞、顏連枝,福建省永春縣東山鄉人,畢業於廈門省立十三中學校。本校創校先賢之一顏經聞(文)為其堂兄。顏逈華初抵蔴坡時,創設泰裕號經營椰乾生意,後受堂兄顏經文之邀共同經營橡膠種植,面積宏大。1930年代時值全球經濟不景,各地商業實業紛紛倒閉。而顏逈華憑藉過人的才能,在惡劣環境周旋應付,不特毫無影響,且從而增益,遂成樹膠商巨擘。 顏逈華雖為一介商人,於國家及社會之有著濃厚的,其參加社團眾多,如中國國民黨南洋英屬直屬支部麻坡第二分部執行委員,永春會館,桃源俱樂部,福建會館董事,擊球社社長,中華化南兩校校董,祖國抗戰後,任中華公會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常務,暨南僑大會代表等職。在抗日籌賑時期,奔走募捐不遺餘力。武漢合唱團蒞蔴坡演出,顏逈華發表淚昂致詞。中國畫家司徒華當場為顏逈華畫肖像,再由其夫人以獻金方式買下。 1942年2月28日,顏逈華和其他籌賑會常委一同被押,3月17日被解往新加蘭就義。 1.林博愛等編著《南洋名人集傳》第五冊 2.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僑義烈史》
  • 鄭友專
    鄭友專,原名鄭聲閫,友專為其字。福建永春揚美鄉人,約生於1888年,年少時對於鄭成功抗清、太平天國討滿均心響往之。27歲渡海南來,初抵麻屬什廊及文林望,從事開芭工作,漸有積蓄,乃創振泉興號經營雜貨樹膠小本生意。1924年,又到麻坡創立泉泰號,為貿易樹膠出口商,並發起組織膠商研究社。 1939年,本校有感於學生人數急劇上升,尤以中華學校,校舍不敷情況甚窘,於是在中華學校四維堂之東興建新校舍──九思樓,當時已積極投入籌賑運動的鄭友專被委以重任,負責籌建及監督九思樓建設工程。 鄭友專是積極的社會領袖,參與領導多個社團,自山東濟南五三慘案後,凡中國發生日本侵華事件或各地災難,無不傾力籌賑。早在1931年東三省失陷後,即發起組織抵制日貨調查會,一方面鼓吹抵制日貨,另一方面嚴厲查辦私售日貨之商家,雷厲風行之勢,令當時商家聞之無不敬畏。1937年7月,麻屬籌賑會成立,乃至柔華籌賑總會成立,鄭友專均擔任常務委員及交際調查委員。1940 年,新中國劇團蒞麻義演,鄭友專與夫人捐出二千六百元,成為個人捐資最多者。 1942年麻坡淪陷,原本避居山間的鄭友專與諸領袖一樣被誘迫返麻主持治安會,於2月29日被捕,3月17日與其他先賢一同解往新加蘭就義。鄭友專的妻子、兒子、媳婦、孫子8人亦於3月7日在巴力峇九遭屠殺,一家九口殉難。 1.林博愛等編著《南名人集傳》第五冊 2.蔴坡中華公會《蔴坡華偊義烈史》 3.《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