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校史館
成立宗旨
任務職掌
文物徵集
歷史縮影
校史年表
校史與研究
掌舵領航
戰前兩校董事先賢
復校初期執行董事
中化歷屆董事名錄
戰前中華學校校長
戰前化南女校校長
中化中學歷任校長
主題瀏覽
搜尋
跳到主要內容
認識校史館
成立宗旨
任務職掌
文物徵集
歷史縮影
校史年表
校史與研究
掌舵領航
戰前兩校董事先賢
復校初期執行董事
中化歷屆董事名錄
戰前中華學校校長
戰前化南女校校長
中化中學歷任校長
主題瀏覽
搜尋
戰前老照片
條目集
標題
(dcterms:title)
戰前老照片
描述
(dcterms:description)
收錄自1912年迄日軍占領馬來亞中華學校及化南女校老照片。
條目
Tools
是6的
85之17-32
進階搜尋
標題
識別碼
類別
創建於
升序排列
降序排列
排序
化南女兒林友蓮
化南女校初中第四屆畢業生林友蓮,展現化南女兒的活潑進取。林友蓮的父親為瓜拉庇勞聞人林光挺,他於1930年代將女兒林友蓮及林友群(初中第六屆)送到蔴坡化南女校就讀。 林光挺是愛國僑領,於1909年加入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志業。從革命、賑災到抗日均積極奔走,捐資無數。“他除熱心贊助革命外,對於僑居地和祖國、家鄉的慈善、公益、教育等事業,也是慷慨捐助,不遺餘力。”(林博愛,《南名人集傳》,1923)。 1939年林光挺六十壽辰,周恩來贈題詞“散財濟國,仁被遐方,允矣眉壽,儷福永康”。1940年3月逝世,于右任題輓聯“盡忠祖國”;郁達夫題輓聯“星殞天南”。
1937年初抵廈門中華化南同學
1937年8月1日初抵廈門的中華化南同學。前排為蔡清泉(左)高亞思。後排右1為鄭太陽(即1960年代中化校長鄭泰陽);中為丁錦明;左1為林松濤。 據高亞思老師口述,當年她和蔡清泉各以叻幣20元買了最便宜的通艙票,事先未知通艙那麼複雜。所幸在船艙中巧遇四名中華學校同學,六人便結伴而行。
1933年化南健兒
1933年10月5日至7日,化南女校參加於峇株吧轄舉行的柔佛區華僑運動大會,奪得女子田徑總錦標,右2蔡惜心亦榮獲女子組個人冠軍。
1933年化南女校初中第二屆畢業
1933年化南女校初中第二屆畢業生與師長攝於化南樓。前排右1為魯永貞校長。 初中畢業生:徐玉妹、吳金柳、吳秀月、周玉璋、陳僑楚、黃敏如、黃晉榮、黃志雲、黃志明、鄭鵬英、羅瑞蘭及梁坤英。
1933年化南女校全體師生
1933年,兩校董事與化南女校全體師生於畢業式後攝於化南樓前。學生包括初中、小學反幼稚園。
1933年化南女校校舍——化南樓
化南女校自創立後,學生人數逐年劇增,校舍己不敷使用。1926年,董事會發布籌款建築校舍宣言,並積極向政府爭取峇吉里路廣東會館毗鄰空地做為校地。1930年4月16日柔佛土地與礦產專員F.C.Marshall於1930年4月16日通過憲公布依據"1910年土地法令"第9條,將蔴坡市區編號8636及2703兩土地保留予興建一所華文女子學校之用途,並由林照英及張順蘭等人管理之。 化南樓乃於1930年11月動工,1931年5月16日落成。化南樓共二層樓十間教室。
1936年蔴坡業餘羽球隊
1936年蔴坡業餘羽球隊,隊員多為中華學校學生及校友。
1941年精武體育會
蔴坡精武體育會於1933年在中華學校陳兆魁校長倡議奔走下於當年6月1日向政府備案註冊成立,首任會長為張開川,成立之初獲曾江水報效會租一年。其成立之宗旨為以運動強身健體,推廣國術及體操。部分中華學校學生在課餘參加精武體育會活動。 照片中的會館即今日啟智書報社原址,曾為中華學校及化南女校成立之初之校舍,亦曾用做教師宿舍。
戰前學生人頭照
戰前中華學校學生人頭照——馮潤光。
中華化南留學中國學生
1930年代,留學中國的中華化南學生歡聚上海。 後排左起:劉鴻逵、顏潤德、羅微光、李定業、顏宣、劉鴻陸、劉錘、劉抗、劉姜。 前排左起:林友群、王鈞、*、陳斌、劉玉明、林友蓮、劉一珠。 *未能辨識 劉抗於1933年自巴黎返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執教,1937年離滬南返(日期未詳)。劉鴻逵與劉玉明兄妹、王鈞、劉一珠於1935年9月8日赴上海。李定業1937年3月尚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學。林友群於1937年初中畢業後方赴滬。因此推測此照片拍攝於1937年7至12月間,也就是“七七事件”後至留學生紛紛離滬前。
1937年旅集蔴友
1930年代,中華與化南初中畢業生赴中國深造者日眾,圖為留學集美的麻坡同學1937年12月14日攝於安溪。兩位女生為高亞思(左)及蔡清泉。前排坐者右2及3分別為鄭太陽(鄭泰陽)和丁錦明;左1為曾鳳相。後排左2為郭景陶。
1933年戴國水老師與中華銅樂隊
1933年4月1日,戴國水老師與中華學校銅樂隊於中華學校21周年紀念大會(校慶)後攝於四維堂前。 後排左1為顏宣。
1935年戴國水老師與中華銅樂隊
1935年戴國水老師(前排中著深色西裝者)與中華銅樂隊。後排右2為顏宣。
戴國水老師與中華學校口琴隊
戴國水老師(前排中)與中華學校口琴隊。右1手持吉他者為黃應祥。照片背面註明廿一,五,廿七年(1938年)。 戴國水是中華學校初中第二屆畢業生,透過函授方式修畢美國紐約音樂學院課程,自1932年始任中華學校音樂主任,推動成立多個音樂團體,並於戰後為中華化南兩校合併為中化後譜寫校歌,即現今的校歌。戴國水英年早逝,於1948年病逝,他畢生致力於推動音樂教育,堪稱是蔴坡的音樂先驅。
1939年中華學校畢業旅行
1939年,中華學校第十屆異業生由陳人浩及王春江(後排右1及右2)帶領下於9月23日至10月1日北上遊覽。28日遊檳城升旗山合影。 後排左起:1.陳家茂、2.岑廷勳(岑遠之)、3.王以爵、4.蔡紹興、8.周清泥 前排左起:2.顏木生、4.吳紀華、6.潘金福、7.王樹欽、8.林道進、10.劉路加 其他未能辨識的成員有郭春居、岑運愈、張靖波、吳顯祖、譚生保、鄭士照、謝達江。 遊覽參觀行程如下: 9月23日:出發 9月24日:尊孔學校、坤成學校、中華學校、馬華日報、華僑鞋廠、王宮。 9月25日:巴生黃梨廠、李金賜火柴廠、霸打鞋廠。 9月26日:怡保育才學校、女子中學。 9月27日:現代日報、星檳日報、光華日報、麗澤社、鍾靈中學、福建女校。 9月28日:升旗山、華僑游泳池。 9月29日:極樂寺、蛇王廟。 9月30日:返吉隆坡。 10月1日:返回蔴坡。
1939年中華化南畢業遊行
1939年,中華第九屆與化南第八屆畢業生於4月4日在中華教師劉在川、陳人浩、葉喜石及化南教師劉佩金、寧超民帶領下搭乘馬六甲號抵新加坡遊覽,並於4月6日參觀海峽時報總部。 中華畢業生:李謀遠、王國漢、陳錦新、潘金順、張明浩、陳家追、鄧良標、黎濟川、陳思寅、謝成水、林金和、林近、鄭恩賜、鄭文皆。 化南畢業生:馮惠錦、楊嫦蘭、胡燕瓊、林淑華、羅珠瓊、劉一理、陳賽花、郭綺霞。 遊覽參觀行程如下: 4月5日:南洋女校、華僑中學、星洲牛奶廠、王帽汽水廠、民用飛機場。 4月6日:永安堂、養正學校、民眾學校、海峽時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 4月7日:虎豹別墅、虎標啤酒廠、太平餅廠、獅標汽水廠、謙益餅廠。 4月8日:中央醫院、亞拉伯花園、植物園、廟宇。 4月9日:休息 4月10日:柔佛王宮、蘇丹動物園、南益黃梨廠、李金賜火柴廠。
是6的
85之17-32